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1年1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德眉资携手共建优质医疗圈
本报记者 杨琳

    四川省政府近日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以后,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


    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眉山、资阳共同组成。4市构成的都市圈,重点是要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通勤圈,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提高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共享模式,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

 

2022年重点打造医疗协作共同体

 


   《规划》指出,成德眉资要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创新医疗服务共享模式基础上,2022年重点打造医疗协作共同体和打造公共安全保障共同体。加强医疗资源联合共用,积极新建更多优质跨区域医联体;推进医疗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进一步优化电子健康卡管理系统,有序扩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范围及互认项目;强化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协同,探索统一防控标准。


    《规划》提出,要加快推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共享互认,2021年5月,在成都市举行了成德眉资区域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签约仪式,《成德眉资区域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协议》《成德眉资区域医疗专家资源共享协议》顺利签订,成德眉资率先实现25家三甲医院58项临床检验、16项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今年年初,成德眉资完成电子健康卡(码)互认互用,4市居民跨地区、跨机构就医实现“一码通”。


    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11月,成德眉资484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认互用(成都391家、德阳59家、眉山26家、资阳8家),4市居民跨地区、跨机构就医体验全方位提升。在此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下一步重点是持续优化完善成德眉资4城各级电子健康卡管理系统,不断推进扩大电子健康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覆盖度,鼓励有条件的工矿企业医院或民营医院接入平台并使用电子健康卡。继续推动电子健康卡在医疗机构的应用深度,将业务范围从基本的门诊住院业务延伸到体检、健康指导等业务,服务范围从基本医疗扩展到公共卫生。

 


都市圈内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

 


    未来在提升全流程便捷就医上,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提出了3项措施,一是为实现都市圈内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发展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等多形式医联体建设,建立疑难重症会诊和转诊绿色通道。由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牵头组建8个优势专科联盟(皮肤专科、呼吸危重专科、神经内科专科、心血管专科、胸痛专科、肾病透析专科、骨科专科、肿瘤专科联盟);搭建起2个远程医疗协作网络(简阳市人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远程心电图协作)。二是市级医院、市级质控中心均向德、眉、资开放线上线下培训资源,促进都市圈内医疗服务水平共同提升。三是推动成德眉资25家(省部级9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间实现同级别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起500余人的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库,通过专家互派、质量评价、学术交流等形式促进医疗服务水平同质化。

2022年,按照《成德眉资区域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协议》约定内容,将在确保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有序扩大互认医疗机构范围及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项目,方便都市圈内群众看病就医、简化就诊程序、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形成发热病人“15分钟医疗圈”

 


   《规划》强调,要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每月定期与德阳、眉山、资阳卫健委交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摘要和疫情相关信息,提高同城化协同防控疫情效率,协同开展风险人员排查、卡点检查,探索统一防控标准,统筹调度防控资源力量。截至11月中旬,成都市与德阳、眉山、资阳相互协助排查新冠密切接触者519人次。


    在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及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县(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上,对于未来的打算,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日常医疗服务,形成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服务两手抓的日常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深医院和疾控机构协同合作,加深部门协作,优化公共卫生资源要素配置,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一体化建设,形成医防结合、职能互补、联防联控、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着力提高平战结合的医疗服务和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水平。二是构建网格化发热门诊体系,形成发热病人“15分钟医疗圈”。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落实发热病人全流程闭环管理,压实发热门诊“前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