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1年12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这支抗疫“娘子军”放下“小家”只为“大家”
——成都高新区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疫纪实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杨琳 本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我肚子疼,可否让医生来看一下……”11月15日清早,在成都高新区某集中隔离点的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罗雪平突然接到楼上隔离人员打来的电话。“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听电话里说明的情况,求助人员一定是疼痛难忍了。”在罗雪平积极的联络与处置下,该隔离人员顺利通过绿色通道转入定点医院得到了相应的治疗,化解了患者的突发“危机”。


在隔离点上,每天为隔离人员采集核酸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健康状况是罗雪平的主要工作内容。从接手隔离点上的工作起,意味着在21天的时间里,罗雪平要在这里做好隔离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障,并度过自己的隔离期。“家里两个孩子,丈夫说孩子看到家里我的照片都会哭,说很想妈妈。”罗雪平鼻子一酸,泪花涌出眼眶。


作为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战兵”,罗雪平在隔离点上的战役只是一个片段,记者从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像罗雪平一样的“妈妈”占该中心总职工人数的90%以上。


她们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但穿上这一件件防护服,她们就是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卫士。她们用自己最平凡的行动筑就了防控一线上最非凡的“风景线”,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

 

 

吴寒

疫情防控“打头阵”
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有了“医生梦”

 

公卫科对于中心来说就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统筹决策部门。作为该科的科长,吴寒也承担着“打头阵”的角色。


随着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吴寒连续几天24小时工作,半夜和凌晨也是电话不断,随时都会有突发状况或是临时工作需要处理。“工作是否还有漏洞?人员是否合理安排?”从疫情开始以来,这两个问题就一直在吴寒的脑海里打转,加上需要负责次密接群众的转运工作,吴寒的心里一直绷着一根弦。每次根据流调的具体情况,街道相关人员都会联系吴寒。为了避免引起群众的恐慌情绪,吴寒与同事、公安干警,趁着夜色的掩护进入居民楼,按照防护要求在消防通道穿脱防护服,一家一户地上门进行核酸采样和行动轨迹的确认。


今年,吴寒战“疫”的同时,孩子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毕业。在回看孩子幼儿园毕业典礼的录像时,吴寒才得知,在孩子眼中“医生都是英雄”,“想当医生”的梦也埋在了他的心中。

 

杨雪梅

偷偷离家返岗
孩子说“妈妈,不要出去,外面有病毒”

 

中心门急诊科主任杨雪梅的任务也不轻,疫情发生以来,杨雪梅要管理和调度中心门急诊岗位上的所有医护人员的工作,调动大部分医生参与转运和核酸采样工作的同时,还要筑牢发热哨点上的第一道防线,成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哨点尖兵。


抗击新冠疫情以来,杨雪梅把小孩和家务活全都丢给了丈夫和家里的老人。“连续在中心上班4天一直未回家,第5天回家吃了午饭又要出门上班的时候,我2岁的儿子把大门堵住说‘妈妈,不要出去,外面有病毒’,我瞬间眼睛就湿润了,只能由老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后,偷偷打开门回中心继续工作。”

 

冯琳玲

重任在身的站长
叛逆期的儿子说“妈妈要保护好自己”

 

被冯琳玲托管在都江堰寄宿学校里的大儿子正处于叛逆期,11月疫情发生后的一天,向来不善言辞的孩子突然打电话给冯琳玲说:“妈妈,你要保护好自己。”听到这句关心的话时,冯琳玲又惊喜又感动,复杂的心情难以言喻。


高新区西园街道辖区面积较大,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特别设立了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滨河服务站,冯琳玲担任该站站长。“我们平时开展了计免、儿保、慢病管理、妇科门诊、中医门诊等工作,每次大规模采样就会凸显人员短缺的情况,站上会调出更多的人手,人手不够时压力并不小。”作为站点的站长又是全科医生,冯琳玲与战友们既要做好家庭医生的工作,也要随时听候上一线的调遣。

 

杨琴

单亲妈妈战“疫”
孩子表示“想学医”

 

11月2日,药剂科主任杨琴在第一时间应召参战,主要承担医废收集转运、支援后勤保障、协助中心核酸采样登记、居家随访等工作。


“每天要开窗通风,要注意自己是否出现干咳、发烧等症状……”11月以来,杨琴奔走在辖区内两个重点小区的黄码人员家中,重复叮嘱,指导居家监测的市民如何在家中科学隔离。11月4日晚上10点,杨琴接到通知,中心将派出队伍加入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当中,虽然不在一线,杨琴仍然有保障核酸检测工作顺利完成的重任。做好核酸采样管的分拣和物资准备,核酸检测队“战”了多久,杨琴就在后方陪同了多久,一干就是3个通宵。


实际上,对于杨琴来说,连续几天的加班是一件需要勇气决定的事情。作为单亲妈妈,杨琴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孩子刚上初一,陪我抗疫的日子里,发现他长大了,更独立了,并且还同我说以后也想学医。”

 

朱兴蓉

后勤“大管家”
孩子丢给邻居,给“战友”做好生活保障

 

“中心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院感防控、防疫物资的准备、车辆的调度、人员的生活保障、信息对外联络工作和完成其他临时任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朱兴蓉的工作细碎而繁杂,她也担起了中心的“大管家”,为前线的“战友”做好各项后勤保障。


11月5日凌晨,天气异常寒冷,为了让中心派往前线通宵进行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吃上热乎乎的早餐,朱兴蓉凌晨2点就联系到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打包好100份玉米、包子和煮鸡蛋一一送到中心战友的手中。“竟然吃到了热腾腾的早餐,太暖了。”前线工作人员对忙前忙后的朱兴蓉竖起了大拇指。现场工作结束后,朱兴蓉为战友们处理好后续事宜,工作才算是告一段落。


朱兴蓉和丈夫都是医生,养育了两个女儿,大的9岁,小的2岁。“我们经常会忙到把孩子留给邻居,每次任务在身的时候,孩子的听话和邻居的热心支撑着我们能义无反顾地抗疫。”

 

 

钟洋

临危受命的“军嫂”
“我是男子汉,会照顾好婆婆爷爷”

 

钟洋本是中心的影像科医生,由于中心的门诊量较大,本该是组长的同事在门诊上抽不开身,钟洋临危受命,带着10人的队伍前去支援核酸检测工作。身为组长,钟洋主要负责小组的物资分配,并关心小组成员的现场情况,“安全带队出门,也要安全带着回来!”11月6日晚上出门,7日清晨6点收工。“收工时,看到同事腰痛得直不起来才知道,他是带着腰伤上阵,很是心疼。”但所有的付出都收获了满意的回应。钟洋的小组再次去现场采集时是进学校,收到了很多小学生送上的写满感谢的卡片,钟洋与组员的心中泛起暖流。
一次次前往现场的背后,钟洋也选择放下了自己的“小家”。丈夫常年驻守部队,本该依赖她的10岁儿子却拍着胸脯对她保证,“妈妈,放心去哈。我是男子汉,会照顾好婆婆爷爷。”儿子的支持与理解,给足了她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