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头版(2021年1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南充市在全省率先构建医疗废物智慧监管闭环系统
“千里眼”盯紧每一袋医疗废物
本报记者 杨琳

近年来,南充市以医疗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互联网+医废监管”。今年9月10日,南充市医疗废物全域全流程在线监管闭环管理云平台投入试运行,全市8298家医疗机构、3家医废集中处置企业以及所属的医废专用运输车全部纳入平台,实现了对医废产生、收集、贮存、运输、交接、处置6个关键环节的闭环监管,在全省率先构建医疗废物智慧监管闭环系统。


10月25日起,南充正式执行医疗废物“面对面”在线交接,这标志着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与医废处置单位交接、运输、处置全流程在线监管完全贯通,医疗废物监管真正被装上“智慧大脑”,成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筑牢生态屏障的又一利器。

 

一张“身份证”
医废处置可追溯

 


10月20日,是南充医疗废物“面对面”在线交接工作交接过渡期的第3天。当天上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位“全副武装”的医废收集人员正推着一辆黄色的医疗废物智能收集车,辗转于各个科室,与科室负责护士交接医废信息。


扫描、称重、核对后,医废收集人员用手持机生成一张涵盖时间、地点、类别、重量、交接人等信息的二维码,粘贴在医废袋上,随即将它们统一送往医院内的医废暂存间。


“所谓医废,就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对其进行分类收集、科学贮存非常重要。”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后勤保障部医疗废物收集现场负责人罗毅告诉记者,医院设置有医废处置室、污物间、暂存间,近年来,还购置了医疗废物智能收集车。医废产生后,护士将对其进行分类打包,交给医废收集人员。


“以前,医废的收运主要是人工操作、手写记录,这一过程不仅麻烦,而且容易计算失误。如今,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每个医废袋贴上二维码,让其拥有‘身份证’,不仅可以避免操作过程中产生数据不精确的困扰,还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科室医疗废物的产生与收集情况。”罗毅说,这些贴好二维码的医疗废弃物在暂存间内存放的时间并不会太长,当天就会有医废处理企业前来统一转运。


南充医疗资源丰富,全市共有医疗机构8298家,医废产生量大面宽。一直以来,医废源头分类收集体系欠完善、手工交接填单、医废具体重量无法追溯等是传统医废管理的隐患。


近年来,南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废处置,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部门联动,建设并不断完善医废闭环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南充市医疗废物全域全流程在线监管闭环管理云平台。将全市8298家医疗机构,从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到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全部纳入该平台进行监管。在医院环节,实时录入上传医废收集、转运、暂存的相关数据,通过一张代表身份的二维码,让每一袋医废都可控、可管、可追溯。

 


运输带着“定位器”
医废转运全流程信息化监管

 


如果说医院、诊所、卫生室是需要监管的源头,那么转运和处置便是需要监管的中端和末端。


营山县医废转运车驾驶员李强,凌晨5点就开始进行全县医废转运。沿途,他的行车轨迹、车载医废明细,都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由交通运输等部门进行实时监管。


2011年至今,李强专职做医废转运车驾驶员已经10个年头。李强感慨,10年前是纸质联单,数据计算核对全靠人工。“现在全是电子联单,我们在哪里接收、行经路线和卸载数据,每个环节都清晰可查。我们运输也更安心。”


营山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位于营山县城城郊,是2021年1月投入运营的一家医废处置机构。记者看到,处置中心的大门口整齐停放着6辆医疗废物转运车。“每天早上5点,工作人员就会按照规定的路线,前往指定医院收运医废。”该处置中心负责人王国名告诉记者,在装车之前,处置中心工作人员会和医院做好交接,录入、上传装车的医废相关数据。车辆到达处置中心后,将通过高温灭菌、破碎等程序进行处理。产生的废水转交污水处理厂处置后达标排放,废渣交由垃圾处理厂处理,实现了医疗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


据了解,目前,南充市共有3家医废处置企业,日处理能力37吨,医废运输车辆22台,单次运输能力30吨,医疗机构、运输车辆、处置企业共同构成了医废处置的封闭链条。南充市医疗废物全域全流程在线监管闭环管理云平台正是将医废处置的前、中、末端全部纳入了监管体系。


进入南充市卫生健康委一楼大厅,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上面滚动播放着该市医疗废物在线监管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平台,不仅可以看到医疗卫生机构医废产生、收集、存贮、交接情况,还能查看医废转运车的实时位置,一旦有问题系统就会及时报警提示。”南充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刘志刚告诉记者,有了这个监管系统,执法人员就相当于配备了“千里眼”,能够全天候线上实时查看各个医疗机构的医废收集转运情况,如发现违规行为,将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及风险隐患排查。


“在线监管平台就如同一个‘智慧大脑’,不仅形成了医疗废物在线监管的闭合环路,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刘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