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1年10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封来自失能老人的感谢信
龚艳

当再次来到余婆婆床前,她颤抖的手从枕边递给我一张纸,“张老师,你别看我老太婆这手,我还可以自己写信,我要感谢你……”


82岁的余婆婆是我服务的失能老人,两年前因高血压中风导致瘫痪,生活不能自理,2020年被评定为重度失能2级,成了长期照护保险居家上门服务对象,由我所在的温江区万春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月上门为老人提供4次专业服务。


余婆婆耳朵不好,每次我都会把她的监测情况写在便签纸上,便于她自己查看,也便于家属了解。之前余婆婆高血压没有规律服药,每次我们去监测血压都控制得不理想。通过沟通、指导家属定期辅助给药,现在余婆婆血压控制很好。对于失能老人来说,除了生活的不便,最大的困境还有心里的孤寂和落寞,而每一次服务,我们细心地给余婆婆修剪指甲,专业地进行功能维护训练,有时候用手机给她分享一些新鲜事,鼓励她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配合我们的康复指导,给予她另一种陪伴和抚慰。


回想刚开始见到余婆婆,第一次上门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时的余婆婆对于我们陌生人的到访很不待见,更不情愿接受我们的服务,在我们耐心地沟通和劝说后,她才慢慢愿意接受。从最初只能在床上练习抬腿、翻身等简单活动,到后来能借助辅助器具下床简单走动,我们也从陌生到熟悉。我们不仅仅是余婆婆家的“常客”,也成为她心里的“知心人”,余婆婆虽然耳朵不好,但也会给我们分享一些关于她儿女的琐事。余婆婆把我给她写的便笺纸一张一张地保存好,不止一次地向我说,除了专业的服务外,我们还给予她陪伴和照顾,增强了她面对困境的信心和勇气,感谢我们的服务,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记得一周前,我给余婆婆开展服务结束准备离开时,她叫住了我,“张老师,你可以把你的笔留给我做个纪念吗?”当时我有点疑惑,此时余婆婆的女儿告诉我,他们要搬家了,其实仅仅是隔壁小区,余婆婆还是怕以后见不到我了。我一边取下自己的笔, 一边宽慰余婆婆,“没事的,婆婆,您搬了家还是在我们辖区,我依然会定期来看您的。”听到我这么说,余婆婆虽然放心了不少,但接过笔后还是依依不舍。我知道失能老人,可能听过太多这种“宽慰”的话,余婆婆没安全感的样子像足了小孩。


9月10日,在余婆婆新家服务,她看到我的到来满脸欢喜。当我打开这封“感谢信”,终于明白余婆婆为什么会向我要一支笔。她女儿告诉我,余婆婆一定要坚持自己写,虽说只是简单的几行字,但对于余婆婆颤抖的手来说实属不易,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她尽最大努力去书写每一个字的样子,她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最后都融在这简短却珍贵的几句话里,我难以抑制,眼眶湿润……

专业服务、暖心陪伴、解决需求,温江区深入开展长照险试点工作,万春镇中心卫生院作为首家基层公立医院加入长期照护保险居家上门服务机构,目前服务失能老人50位。这些老人有的失能、有的失智,有的行动不便、有的无法言语,通过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康复理疗相结合,利用精准化信息平台,为服务提供精准定位及反馈打分。家庭医生们通过专业服务和长期陪伴,给失能老人点亮迟暮之光,让他们晚年的路更加好走。因此,每一次上门照护服务,我们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同时让他们在需要医疗救助的时候,联合医联体单位为他们提供远程会诊、绿色转诊等服务,让暖心的政策下,居民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