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1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史上最严“限游令”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据《大河健康报》

提起网络游戏,许多家长都头疼不已。孩子一打开游戏就玩得没完没了,甚至还有孩子给游戏大额充值。而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每天晚上8时到9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都不允许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看到此消息,不少家长喜笑颜开。


    史上最严“限游令”已经实施近1个月,随着网络游戏厂商和平台贯彻执行“限游令”,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得到明显压缩。这为解决青少年沉迷电子虚拟产品的问题下了一剂猛药,彰显了国家有关部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决心。


    为何未成年人易沉迷网络游戏?新规对青少年有何影响?家长如何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络游戏?

 

青少年沉迷网游
害处多

 

    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问题也引起社会广泛关切,许多孩子茶饭不思、学业荒废、深居简出,对家人不管不问,亲情明显缺失。


    国家心理救援队(河南)暨河南省第十五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建宏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网络游戏从操作性到故事情节、画面的逼真写实等方面都有了飞跃性进步,青少年在操作过程中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即使在成年人中,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也有所存在。而对于自控能力较弱和喜欢新奇的青少年,它的吸引力自然不言而喻。


    青少年被称为第二断乳期,也被称为“小大人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身体发育接近于成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特征从各方面来讲还停留在稚气未脱的青少年阶段,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现实中社会、家长、老师仍把自己当孩子对待的现实,会驱使青少年从网络游戏中寻找独立感和掌控感。


    “网络游戏还对适应现实困难的青少年有‘替代’作用。在门诊中,我发现许多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性格内向、害羞、压抑、不善与人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既缺乏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现状的策略和手段,又有一些和别人交流的心理需求,而通过网络游戏这个虚拟载体,孩子有一种放飞自我、游刃有余的感觉。”张建宏说,以上种种原因,让部分未成年人难以逃脱网络游戏的“魔爪”。

 

“限游令”对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积极影响

 

15岁的少年阳阳在爷爷奶奶的看护下长大,隔代教育、过度宠爱让阳阳染上了游戏瘾。沉迷网络游戏的阳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随之而来的还有他越来越暴躁的脾气和越来越孤僻的性格。


    面对爷爷奶奶苦口婆心的教导,阳阳始终无动于衷。在他的生活中,除了每日枯燥的学业,便只有网络游戏。


    阳阳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放弃异乡工作,回到阳阳身边,想要弥补这些年作为母亲的失职。她发誓,无论多么艰难,也一定要慢慢戒掉儿子的游戏瘾。看到《通知》发布,她暗暗松了口气,觉得离儿子戒掉网瘾、回归正常生活越来越近了。


    《通知》发出后,不仅国内家长,部分国外家长对中国的“限游令”也极为赞赏,期盼着他们的国家能有类似的规定。


    张建宏表示,沉迷网络游戏会对一个人的三观、个性、身心等产生深远影响,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作消退,就是通过限制某种行为,以降低其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转而使这种行为逐渐消退。


    同时,“限游令”会使青少年曾经淡化甚至消失的规矩意识重新建立起来,将“什么是约束之下的自由”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变成自己的自觉和惯性的意识,而不是总挑战制度、纪律和不尊重科学。


    另外,“限游令”会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自我觉察,审视网络依赖的非适应性和不合理性,重新塑造适应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全新行为,比如锻炼身心、陪伴家人、亲近自然、人际交往等,对于恢复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十分有利。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
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事实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在“堵”住游戏上瘾的同时,也要善于“疏”。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管理部门、网络游戏企业、学校、家庭多方要形成合力。


    《通知》发出后,不少网友反映,一些家长面对孩子的激烈反抗,选择妥协并帮孩子人脸认证使其继续玩游戏。张建宏表示,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件事上,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家长配合,无论多先进的技术、多好的机制,都有可能派不上用场。


    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避免其沉迷网络游戏?


    首先,要防微杜渐,预防网络游戏成瘾需要从娃娃抓起,切不可因孩子哭闹而让其随意接触手机、电脑等,父母工作再忙也要监管和陪伴孩子。


    其次,要让孩子培养广泛的爱好。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强的可塑性,当孩子出现良好行为时,如规律锻炼身体、定期和朋友交流、时常帮助别人,家长应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这在心理学上叫作阳性强化法。它会辅助孩子使其逐渐牢固化,慢慢将一些建设性行为变成自觉行为。


    还可以和孩子制定一个小小的家庭内部合同,让孩子按计划控制打游戏的时间,执行较好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反之应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对于已经有网瘾的孩子,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其网络成瘾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孩子在青春期的困惑和烦恼,多一些倾听、支持、接纳,少一些说教、斥责、贬低,鼓励孩子投身于和现实世界的互动之中,因为现实世界远比网络游戏更精彩、新奇,更具有挑战性。”张建宏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