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1年08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凝聚抗疫“成都力量”
范月秋 侯文瑾 温韬

7月28日晚8时44分,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对外通报,从7月27日晚9时至28日下午6时,成都新增报告5例本土确诊病例和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消息迅速传遍网络。然而,比消息传播得更快的,是医护人员们的行动,筛查、流调、核酸采样、加强卡口哨点管控……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开展,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成都力量”,让成都稳得起,守得住。


回溯疫情这几天,让我们跟着镜头,看看成都人如何打赢“德尔塔”阻击战!

 

镜头1

集结  星夜奔赴 追击病毒

 

7月27日,面对青羊区突发的疫情,成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医护人员星夜出征,兄弟区(市)县火速支援,溯源、核酸检测、流调、锁定重点人群、建立封锁区重点管控……成都第一时间风驰电掣般实施一系列防控动作。


连日来,医务工作者在高温下坚守,在酷暑中前行,始终奋战在一线。“确保尽快完成每一位市民的核酸检测工作,尽量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到了现场之后,我们第一时间穿好防护服准备采集。看着现场排着长龙等着采样的居民们,我心里特别着急,保护他们,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职责!想上卫生间,忍着,饿了、渴了,忍着,太热了,就靠近风扇吹一吹。”天府新区人民医院高山说。

 

镜头2

考验  35℃的坚守 筑起“防疫人墙”

 

近日来,成都市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多地最高温将超35℃。烈日下,大家穿着短裤短袖都嫌多,而医护人员们却要在高温中,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完成工作,手中的电话已经打得滚烫,隔着口罩和防护面罩,提高音量一遍遍叮嘱居民们注意防护,嗓子都已经喊哑;奔波在各个采样点的路上,疲惫的双腿已经数不清爬了多少级台阶;急诊科接到了中暑的病人,抬头一看才发现是疫情防控前线的同事……面对疫情防控任务,他们不退缩、不叫苦,在困难面前选择履行白衣天使的使命。


“一上午打了近300个电话,用完了4个充电宝的电。”高新区石羊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为保障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不漏一户、不少一人”,石羊街道联合社区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形成志愿队伍,凝聚力量通过电话通知、业主微信群转发、集体“扫楼”等方式,确保每一个应检居民及时到达指定点位进行检测。


7月28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临时核酸检测点急诊科护士申杨莉晕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身旁的医护人员即刻将她扶到一旁,脱掉她的防护服进行急救。据了解,申杨莉从27日凌晨接到通知后,就在岗位上坚守,长时间工作加上高温天气,让其身体无法负荷。


7月29日中午,在武侯区火车南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核酸采样的王莉斐早晨6点过到岗,已经忙了6个多小时。防护服里的衣服早已湿透,摘下口罩,一张比红苹果还红的脸出现在大家眼前,“这种时刻,作为医务人员,再难我们也要上!”

 

镜头3

关怀  为白衣战士 “清凉”护航

 

橙色预警的烈日下,面对医护人员的坚守,成都市民用他们的方式进行着力所能及的回馈。


7月29日下午,35℃高温下,一群热心市民抱着200多杯冷饮来到青羊大道优品道小区附近的采样点。采样点负责人十分诧异,询问“是谁点的外卖?”现场的工作人员却纷纷表示,“不是我们点的。”正当大家纳闷的时候,装冷饮的纸箱上“送给最美逆行者,辛苦啦!”的字样揭晓了答案。原来,这是热心市民为医护人员送来的冷饮。


同时,为做好一线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7月30日,四川公立医院首个方舱核酸采集工作站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投用。


方舱核酸采集工作站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站里,吹着空调,穿着轻薄的短袖,为成都市民做核酸采样。“外面38℃,衣服全部被汗湿透,但里面一点都不热。”


前来采样的市民周先生走到核酸采集工作站旁。负责采样的护士李雨红隔着玻璃冲周先生点头,李雨红的两个手臂带着和工作站融为一体的防护套,手上是一次性的医用防护手套。这样她虽然和周先生之前隔着玻璃,但又能自如地活动。“滴!”周先生拿出身份证刷了一下,一个打印有周先生信息的核酸收集瓶自动出现,李雨红拿起瓶子,周先生张开嘴,不到10秒钟,采样就完成了。


“特别凉快!”李雨红说,疫情以来,大家都习惯了厚厚的防护服、被汗湿透的衣服、被汗泡到起皮的双手,也习惯了少喝水、少上厕所……现在有了这个核酸采集工作站,一下感觉到凉爽,凉在身上,暖在心里。


除此之外,为了对抗超高温户外工作,基层医疗单位也在能力范围内为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配备了解暑用品。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自高温预警发布以来,中心第一时间采购可循环使用冰袋、冰背心各5件,便于在防护服内使用,从而起到降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