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1年07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陈跃——
29年潜心研造医学“核武器”
黄黎 陈猛

编者按: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激励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接续奋斗,省委决定,授予吴俊江等299名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追授陈文俊同志“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授予刘荣富等200名党务工作者“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授予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党委等300个党组织“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即日起,本报将陆续与你分享四川省卫健系统受表彰党员的故事。

 

“悬壶济世,扬其真谛。核医学科,堪称医神。兵不血刃,病魔就擒。药无苦口,安康在手。益了他人,忘了自己。甘冒辐射,愿做牺牲。”这是一位76岁的老人,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碘131(131I)放射治疗痊愈后,对科室主任陈跃写下的赞美之词。


29年来,陈跃和科室的年轻医生,挽留下一条条鲜活生命,创造出一次次奇迹……

 


初登舞台
高精尖遭遇大尴尬

 


1974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前身)新建同位素室,标志着医院核医学科起步。然而,这个新兴的医学高端领域,却面临设备奇缺和人才匮乏的窘境,因长期“门庭冷落车马稀”,科室许多医生选择另谋他路。


1992年,陈跃跨进“核专科”大门,便暗暗立志“不怕冷落,一定要在核医学科有所作为!”本科毕业的他,深感学习的重要性,在平时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1996年考上华西医科大学研究生。


在陈跃的记事本上,常常布满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第一周周末,在成都参加核技术方面的会议,第二周应邀赴陕西汉中交流学习,第三周参加省上核医学全国性会议,第四周参加学校研究生答辩……

 


由小到大
跻身国内领先行列

 


1999年陈跃硕士毕业,回到医院挑起核医学科科室主任的重担。


一个新战场开启,陈跃挽起衣袖,申请购置仪器、引进人才、领队外出交流取经,每一个举动医院领导都大开绿灯。为什么陈跃乐此不疲?源于心中一个“小九九”:希望借助原四川省卫生厅医学重点学科平台,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实现“建国际一流的核医学科”目标。


陈跃努力在科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自身进步和能力提高方面,调动大家积极性。2015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核医学科在全国排名第18位。


2011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常青藤联盟大学)访问返院后,陈跃一面申请各种先进的设备,一面编撰各种规范、指南,要求科室所有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很快,科室的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排名全省前两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一些治疗方法在全国范围也是独一无二。

 


由大到强
向世界“领跑人”目标挺进

 


2015年,西南医科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同签署了“核医学研发转化中心组建与合作协议”,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7Lu标记药物临床应用。


长期以来,国内放射性核素方面的药物,大部分依靠进口,价格高昂。同时,放射性核素药物在运输过程中还会发生衰变,造成药物成本进一步提高。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供给的背景下,陈跃团队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合作,根据合作双方意愿和患者需求,消除对进口药物的依赖,持续推动放射性核素药物国产化。


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团队,凭借扎实的临床、科研能力,已在国内核医学领域一路领先,先后荣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作为核医学科的尖兵,陈跃2016年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放眼全球,陈跃团队仍处于“跟跑”阶段,还需潜心学习国外顶尖医院的治疗技术。对此,陈跃表示,团队将继续壮大研究力量,开发出更多新药,争取做全球核医学科的“领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