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头版(2021年07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规模最大 设备最先进
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川启用
记者 蒲晓莉

本报讯 7月18日,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工作推进会暨华西转化医学论坛召开,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正式启用。该设施是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继上海后全国第二个启用的转化医学国家级大设施。

 

 


精准医学中心测序能力
居全国医疗机构之首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于2013年4月启动筹备,2018年8月动工,今年7月启用。是我国规模最大、综合集成度最高、设备最先进、高度开放共享的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临床研究核心基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设有近200张研究型病床,将用于临床转化研究,致力于推动创新疗法、药物、技术、诊断试剂在临床的应用实践;同时配套有精准医学检测、精准成像评价、细胞治疗产品研发和制备平台,为临床转化的精准决策、个体化治疗提供支撑。


其中,精准医学中心已建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高通量测序、单细胞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三大平台,拥有全球最齐全与最先进的测序系统、10X Genomics单细胞建库系统和高性能服务器,主要开展以全基因组、全外显子组和基因panel测序为主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检测服务,承担了华西医院10万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的全基因组测序任务,单次检测通量可达140人份,数据分析15分钟/人份,其测序及分析能力为全国医疗机构之首,已拥有可用于测序研究的样本资源100余万份。

 


生物治疗成果从研究到应用
时间将缩短30%~50%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介绍,转化医学综合楼投入运行后,将显著提升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生物治疗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缩短30%~50%。


 “我国的药物以仿制药物为主,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物较少,未来,我们通过转化医学综合楼的大设施,一方面能产生更多国产的原创新药,另一方面,原创新药的价格可能会更低,从而惠及更多患者。”李为民表示,未来5~10年内,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将支撑50~100个自主创新研发的候选生物治疗产品实现转化,将显著增强我国生物治疗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我国重大疾病生物治疗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生物医药高水平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两项重大转化成果发布
新冠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论坛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还发布了两项重大转化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与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团队的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刘进教授团队的注射用磷丙泊酚二钠获批1.1类麻醉新药证书、5亿元合同经费启动骨骼肌松弛药物研发分别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1年“创新转化奖”。


其中,由魏于全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基于结构生物学的精准设计,靶向新型冠状病毒与人体细胞的结合部位,利用昆虫细胞在培养液中大量繁殖,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引入昆虫细胞,生产出高质量的重组疫苗蛋白。


“疫苗主要针对18~60岁人群,每位接种对象需完成3剂次接种。”魏于全介绍,目前,该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同日本、尼泊尔、肯尼亚、印度尼西亚、巴林、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墨西哥等国家开展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