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1年07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护马尔康的“健康火种” 崇州医生多了一份牵挂
本报记者 侯文瑾

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地处川西北高原南端,平均海拔3000米,天蓝地阔,风景绮丽,对多数人来说,这里是作家阿来笔下的天堂,是个旅行的好地方,但对于前来支援长达近3年之久的扶贫干部们来讲,这里有责任,有汗水,崇州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医生郑攀也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四川省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崇州市第二批对口支援马尔康工作队队员,2018年10月,郑攀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去往阿坝州马尔康市的征途,此次他的任务是,将自己的技术专长带上高原,为当地的群众带去健康。

 


发挥技术专长,夯实科室建设

 


接到了支援任务通知,即便郑攀心中牵挂刚上一年级的女儿,但他毅然应下了这一艰巨的支援任务,同为医生的妻子带着百分之百的支持,让郑攀放心前往,“家里有我呢,带着我的那一份,去高原出力吧!”路途辗转7小时,郑攀抵达将要奋斗的地方——马尔康。


郑攀担任马尔康市人民医院(马尔康市中藏医院)中医科副科长,主要承担门诊和住院部工作,协助管理临床工作。与此同时,医院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托管帮扶下成立了新的肛肠科,虽弥补了医院的学科空白,但面临着人手不够的现实情况,郑攀的到来让科室增添了新的希望。


“医院接诊到的病员量不算大,因此在提高临床实践之余,还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从基础抓起,提升理论水平,为当地人才队伍建设添砖加瓦。” 2018年12月,郑攀被选为阿坝州中藏羌医“师带徒”的老师,教习马尔康市人民医院两名医生,通过临床实践教学和理论培训,使当地医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有所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辨证开具处方和病历书写能力全面提升,并手把手教学补习,使两位医师均通过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2019年6月,因原医务科科长休产假,郑攀担任起了医务科代理科长一职,除了负责对医院制度、上级通知等事务上传下达之外,还负责科室日常管理、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病历质控和汇集援建人员的工作报表等工作。9月,由马尔康市卫建局主办、医院组织实施的四川省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合格村医”培训班也是由郑攀牵头,辖区内100余名村医前来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学习;同时,郑攀承担了关于“常见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教学任务,参与学习的人员都感到受益匪浅。除此之外,郑攀还帮助医院二乙复审暨创建二甲达标。

 


从初春到初夏,90天夜班守住国道

 


2020年2月5日,新冠肺炎疫情的态势愈发严峻,本在家中休假的郑攀如坐针毡,与同一批的队员一致决定提前返岗。拿到了特批的过路条,郑攀匆匆结束休假,提前回到马尔康的工作岗位。因医院夜班人手不够,郑攀一回来,便去了这个任务艰巨的位置上——设置在马尔康汶马高速路口的检疫卡点。


2月底的马尔康仍然寒风料峭,天空还时不时地飘着雪,夜晚气温极低,“您好,请摇下车窗测下体温。”在检疫点上,郑攀与同事二人便坚守在那,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这一句话。“我们工作的时间是晚上7:30到第二天早晨8:30,赶回西藏和周边务工的人员很多,尤其是4月过后,国道上的车流人流日益增大,我们要守好国道这个四通八达的‘大门’,不能让病毒被放了行。”郑攀与同事对来往的每辆车车内的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这样的工作一直从初春干到了初夏,高原缺氧不缺精神,郑攀只道这是职责所在。


据郑攀介绍,马尔康乡镇有“三最”,龙尔甲乡最冷,木尔宗乡最高,日部乡最远,去这些地方的路,郑攀借着义诊都走了个遍。“记得参加崇州市和马尔康卫建局组织的下乡义诊,到最远的日部乡,仅105公里的路程就走了近4个半小时,山路崎岖,四分之三的路是碎石路,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河谷,一路不断地掉落石块,雨后更加危险。但作为医务工作者,我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健康,所以心里只要想到那些等待着我们的同胞们,就可以排除困难,有了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郑攀说道。经统计,多次义诊下来,郑攀参与服务了600人次,切实将健康带到了群众身边。


支援马尔康的工作已经因期满画上了句号,现在回想起来,郑攀也有着些许感慨和遗憾,“因为疫情,我们的一些计划成了未尽事宜,我个人的绵薄之力能做的事情也有限,但只要需要,我仍然愿意尽己所能。”郑攀回到崇州后仍然和徒弟保持紧密联系,微信上除了问候还有对专业问题的答疑解惑。结下一段高原情,马尔康也就此成了郑攀的一份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