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1年06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南湖红船边的热血青年 成电医院的“宝藏男孩”
71岁老党员讲述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成都市卫计宣教中心 范月秋 电子科技大学医院 田青灵

1974年6月,来自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12名医学生来到南湖红船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中有一位叫罗新知的同学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嘉善开门办学的芦苇荡里机船轰鸣声,声声催人奋进;南湖红船旁暗暗立志的热血青年;一大会址前心潮澎湃的你我他立下报国志……罗新知来自四川成都,那一年他24岁。学成归来后,他进入了“成电医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医院),成为一名放射科医生。从医虽然只有17年时间,但他的故事却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一趟列车
承载学医的梦想

 

1973年9月,罗新知第一次坐火车,从成都去往上海。这年7月,他参加了专门针对工农兵的高考,被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录取,他是当年成都市唯一被上海第一医学院录取的学员。在此之前,罗新知一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成电”)附属工厂里当翻砂工人。“在车间里面把钢铁烧熔化后,浇筑到模型里,做成各种形状的工件,翻砂工是在所有工种里最脏最苦的,经常被钢铁水烫手、烫脚,但我很珍惜这份工作,因为好不容易从知青当上工人。”


罗新知肯吃苦,干活踏实勤奋,“师傅很喜欢我,买了肉还喊我到他家里面去吃”。成电附属工厂就在优秀工人中推荐了他去参加1973年的高考。


为什么要报考医学系?罗新知谈起了旧时家中的种种不易。记忆中,父亲很早就患上了肺结核,早早去世了。家中6个兄弟姐妹,一下子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而母亲的身体也一直不好,曾卧床8年时间。罗新知一直以为母亲是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但他学医后才逐渐意识到母亲的病是因为常年的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造成的。“家庭很贫困,要不是党和政府的支持救济,我走不到今天,我姐姐也念了大学。”


参加完入学考试后,罗新知并不知道自己被上海第一医学院录取了,直到开学前的几天他才在厂里接听了一个电话,“成都市国防工办的工作人员问我怎么不去拿录取通知书,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罗新知放下电话,立马从车间里冲出来,骑上自行车就往国防工办飞奔。“我到了刚好人家都下班了,一问我是来拿录取通知书的,又折回去给我开门,我到现在都一直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罗新知说。


拿到录取通知书,罗新知当即买了一张去往上海的火车票。他穿着工厂里的工作服,行李就只有一个小布包,坐了两天三夜的火车才抵达上海火车站。“在火车上,心情一直很激动,想着要来上海学医,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也很忐忑,那时候没有手机,我也没到过上海,学校在哪里,我怎么去?”让罗新知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下火车,他就听见广播里面喊:成都来的罗新知,你学校来人在接站口等你。


罗新知讲起这段回忆,40多年过去了仍然热泪盈眶。“学校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来,就连着好几天派人到火车站接我。学校用的是那种大卡车改造成的客车来接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罗新知开玩笑地说,自己老年痴呆了也不会忘记这一幕,“这么多年,我一直铭记着上医的校训‘正谊明道,为人群服务’,一辈子感恩我的母校,那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一本书
启航奋斗的征程

 

在上海读书3年半的时间,罗新知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而他班里的男同学每人都一套“迪卡”,也就是当时最流行的“的确良”服装,“我没有钱买‘迪卡’,就一直穿着一件旧的军服,还有工厂里发的一套工作服,我也从没在意自己穿的衣服好不好,求学的热情一直很高涨。”罗新知并没有感到自卑,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我就要刻苦学习,获取知识为将来所用。”


念书到第二年,“1974年2月,我记得非常清楚”,母亲从成都给他寄去了一件藏蓝色的毛领棉大衣。罗新知很开心,他穿着新衣服准备去淮海中路的新华书店逛一逛。那天,上海下着雪,整个大都市都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奶油。


罗新知在书店里突然发现了一本新出版的《实用内科学》专业书,他至今记得价格:6.5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医学的热爱,让他没有多想。他立刻跑到淮海路上的典当铺,把身上那件毛领棉大衣当了15元钱。


罗新知抱着那本《实用内科学》,穿着一件单薄的内衣,走在下雪的街上。“一点都没觉得冷,那时候是真正的热血青年啊,这本书太珍贵了,” 罗新知说,直到母亲去世时,他也不敢把这件事告诉母亲,“为买那件大衣,母亲节衣缩食攒了很久的钱,我实在无法说出口。”


后来,进入成电医院,罗新知很乐意把自己的所学教给他的同事,他也把这本书借给了同事,可是这本书至今下落不明,这成了他心头的遗憾。他说,“我去过旧书市场,看见过这本书,但不是我那一本,就没有买回去,就让这段记忆永远珍藏在我心里吧。”

 

一堂党课
坚定前进的步伐

 

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读书时,还有一堂党课,让如今71岁的罗新知历历在目,难以忘怀。1974年6月,罗新知和医科大的同学一起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红船边,传承学习红船精神。


罗新知至今保留着当时的留影,黑白照片上除1名老师外,12名医科大学生尽是青春的模样,他们站在南湖红船边,追寻着红色革命的足迹。照片左上方,罗新知写了一行字:华山医科大学加善开门办学赴南湖参观留念。“华山医科大学”为当年教育革命的新生事物,是上海第一医学院调集了全校精兵强将在附属华山医院兴办的一所大学。“加善”也就是今浙江省嘉兴市下辖县“嘉善县”。


“‘开门办学’为当时教育革命中的一种提法,落实毛主席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精神,就是走出学校,把实践的课堂搬到农村去,师生们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罗新知回忆说,嘉善县离南湖很近,所以就在红船边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沉浸式党史教育课。“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那时对于青年人而言,红船精神激励着我们艰苦奋斗、牢记使命、永不放弃。”罗新知非常激动,并在照片下面写道:红船留影誓忠心,永远跟党干革命。


那晚,他还在随身的笔记本中洋洋洒洒写下了几百字的一首诗:站在南湖渡口,远望烟雨楼,红船的光辉印入心头,一九二一年中国历史最辉煌的日子到来了,红船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宣告,中国共产党光荣诞生了,从此中国解放有了救星,革命有了领导……五十五年我们坚信道路正确,跟着您共产主义一定来到。


接受红船精神的洗礼,罗新知在那年25岁生日时也写下了宣言:今天是我25岁生日,我回顾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是那样错综复杂不可言喻,人生的道路上有多少个十字路口,需要人们迅速地选择!错走一步都会带来一些不可补救的损失和终身的遗憾。有多少人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意志,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着,可一旦转错了方向,就有被时代无情抛弃的危险,随着岁月的流逝,附着在生活道路上的泥沙渐渐被冲掉了,露出了坚实的路面,使我认清了未来的道路,我一定要沿着这条道路奋斗下去,只有奋斗才有出路,才有希望,“青春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


一堂党史教育课,坚定了罗新知前进的步伐。1981年,罗新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台机器
见证时代的发展

 

3年半的大学生活结束了,“从哪里来又得回到哪里去”。1977年1月,罗新知来到成电医院时,医院总共只有50多个人。“1993年我因为工作调动离开校医院,在校医院一共工作了将近17年,其间参加了校医院的口腔科、五官科、外科、手术室、放射科建立和建设工作,也当过外科、五官科医生,最后长期从事放射科工作。”他说。


罗新知全身心地投入校医院建设中,并把他的所学毫无保留地在医院施展开来。1979年,罗新知被成都市政府评选为全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也就是在这一年,罗新知拍出了医院第一张X光片。


1984年,成电医院落成了一栋两层楼——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放射科大楼,这在当时的全国高校校医院里是绝无仅有的。“当时校医院放射科的条件很好,除了有一部东德制造的100毫安的机器以外,还有500毫安的多轨迹体层摄影摄像机、牙科碎片机等。” 罗新知回忆道。


因为当过工人,又懂放射,罗新知自己还研究制作了一台30毫安的隔室透视X光机。“有一次去广西柳州出差,我就去逛机电市场,买些齿轮之类的小零件回来改装加工,做成病人站在那儿可以不动,机器上下左右做360°旋转拍片的机器,透视屏也可以上下左右旋转,我在另外一个房间,放射防护就好多了。”他说。


提起放射防护,罗新知还回忆起了心酸的一幕。当年X光机漏射线严重,但他仍然不断地拓展业务范围,从只能透视的单一项目到逐步开展X线摄片、各种造影等项目。因长期受辐射损伤,罗新知的身体开始吃不消了,每天下班后感觉全身乏力,走路艰难,要躺半小时休整一下才能走路。1982年6月的一天,罗新知在门诊部的厕所如厕后起身时突然晕倒了。“蹲坑本就高出地面约30厘米,蹲坑前1.6米左右为小便槽,我直立向前倾倒,清醒时先是闻到一股臭味,睁开眼睛才看到我头在小便槽里,左眼眉弓外侧碰裂了一道口子,出了不少血,到外科清创后一天都没休息,照常工作。” 罗新知说。


罗新知说,当时生活上每月会补贴两斤黄豆和一斤白糖,1年的工龄算1年半,但他从来没有计较过。“我们那个时候都是抢着做事,就怕没事情可做。”


1985年,校医院实施了第一例下腹部手术,这在省内高校医院属首例;1986年,医院又可以开展上腹部胆结石的手术,这也有罗新知当年参与创建手术室的贡献。


一台放射科的机器,背负着一位青年医生的使命,同时也见证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更与时代齐头并进。1977年至1993年在成电医院工作,并于1984年开始担任校医院党支部书记,罗新知坦言这17年的医生从业经历令他毕生难忘,他至今都能脱口而出上世纪80年代医院发展最鼎盛时有103张床位,并能如数家珍地报出当时23个业务科室的名称。


除了1974年的“红船留影”,罗新知还保留着1987年撰写的《肺癌的X线早期诊断》学术论文,里面夹带着当年他给患者拍的肺部胸片,胸片左上角显示了拍摄时间:1980年2月21日。


从南湖红船边的热血青年,再到成电医院里的“宝藏男孩”,罗新知有一颗不老的心,更有一段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他初心如磐,信仰如山,用这一生的实际行动,发扬着红色传统,传承着红色基因,凝聚起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