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4年02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李乐愚:脾不好 糖尿病就来了
□李娜 黄琳

     “他的号不是难抢,是非常难抢!”这是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门诊走廊里,病患们互相交流时常常说的一句话。“我有个原则,如果患者是长途跋涉从外地来中山看病,我怎么样都要想办法给他加个号。”这是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院长李乐愚推心置腹的一句话。从医30多年,李乐愚给无数病人把过脉,抗击过“非典”和新冠疫情,有着“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头衔,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李医生”这个称号——因为医生这个职业让他感受到了治病救人的自豪感。

消渴由脾瘅转化而来

     “真的很感谢李教授,我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都在老家服用西药治疗,只有我最幸运,中药配合运动就能把血糖控制得很漂亮。”患者廖阿姨说道。黎先生每个月都会准时拿着血糖记录本找李乐愚复诊,“初次看病时,我的血糖很不理想,用着胰岛素,空腹都在11mmol/L左右。用了中药后,血糖控制住了,胰岛素用量也减少了!”廖阿姨和黎先生说的“中药”,正是李乐愚带领其团队荣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复方番石榴制剂。

       截至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为1.41亿,患病率高达12.8 。与此同时,我国肥胖与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Ⅱ型糖尿病在超重及肥胖人群中的患病率更是达到31.3 。“超重肥胖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合并超重肥胖的Ⅱ型糖尿病防治压力尤为严峻。”李乐愚说道。

       糖尿病古称“消渴”,消渴前期为“脾瘅(dān)”。“脾瘅”之名源自《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句话清晰描述了由肥胖到脾瘅,由脾瘅至消渴的发展过程:过食肥甘厚味导致的肥胖是脾瘅的源头,消渴由脾瘅转化而来;并指明脾瘅的核心病机是“中(脾胃)满内热”。李乐愚吸收古代医学理论的精华,基于《内经》“脾瘅”理论,围绕“中满内热”,以脾胃为核心,抓住“郁、热、虚”三个病理机制,重视痰浊、湿热、瘀血等病理代谢产物,灵活运用“醒脾”“补虚”“清热”“泄浊”“化瘀”等多个治疗模块,用药上以固护脾胃、注重枢机、寒温并用、苦酸制甜为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糖尿病中医诊治经验。

       中医的“脾”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人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吃进去的食物)化为精微(营养物质),同时依赖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脾虚则运化失职,于是上奉者少,流失者多,糖尿病之“糖尿”就是精微的流失。《灵枢·本脏》指出:“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瘅和消渴二者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Ⅱ型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或早期属于“脾瘅”,进一步发展就是“消渴”。

脾虚是糖尿病始动原因

       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李乐愚从脾失运化、痰浊内蕴、郁而生热的立法思路出发,立足健脾化痰、泄浊清热,选用包括番石榴叶、五指毛桃、鬼箭羽等广东特色地道药材组成复方番石榴制剂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者,该制剂已在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临床使用近十年。

“人—证—方”诊疗模式

       李乐愚的治病效果之所以被患者认可,还来源于他的另一个“绝活”——“人—证—方”诊疗模式。他以仲景之学为基石,依据六经辨证理论,擅长灵活运用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桃核承气汤等经典方剂治疗糖尿病。“其实,中医治疗糖尿病只是一个缩影,‘人—证—方’诊疗模式就是回归中医思维的本源,面对临床各种疑难杂病,就应该用传统的中医思维去解决问题。”李乐愚从多年临证经验中总结出:任何疾病都不可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同一种“西医病名诊断”,落到每个病人的表现可能都不一样,这就是因为“人”的差异,要提高中医疗效,必须把握住得了病的“人”。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