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1年06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多形式宣传防控知识 让家庭远离出生缺陷
本报记者 陈施妤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力度的加强,由出生缺陷导致的儿童死亡明显下降。但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每年新增的出生缺陷儿绝对数量仍然巨大。“出生缺陷防控,关键还在基层。”全国出生缺陷监测办公室副研究员、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教授代礼认为,“要思考什么样的出生缺陷防治技术和什么样的实施模式才能够在基层得到最大的推广”。

 


基层出生缺陷防治存在诸多挑战

 


    针对基层,防治出生缺陷问题仍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一些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缺乏对出生缺陷预防重要性的认识。在农村孕妇中普遍持有的观点是“自己年轻,身体也很健康,双方家人身体也没有病,身边的朋友都没有做检查,生出的宝宝也没有问题”。许多家长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但是却不重视孕前和孕期健康检查,普遍存在忽视的态度。


    其次,农村很多年轻人躲避婚检和产前筛查,使得国家提供的一些早期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没有发挥作用。


    最后,县级及以下医疗保健机构医疗检测设备有局限。县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检测水平目前仅能完成产前筛查的30%,孕期前20周孕妇血样、产后治疗阶段新生儿足跟血样等都需送市级医院检测。高风险孕妇的羊水抽取和检测、三维四维彩超的产前诊断,都需要前往市级医院,大大增加了来往路途花费,也不利于母婴安全。

 


出生缺陷认识误区仍然存在

 


   “中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缺陷儿绝对数量多、出生缺陷病种多、病因复杂、出生缺陷防治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亟待加强。”代礼强调。


    同时,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也加入了备孕队列,这也增加了高危因素。
   “目前,还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近几年高龄产妇增加以后,出生缺陷多了多少,但高龄产妇确实是多种出生缺陷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代礼告诉记者。


    此外,在专家看来,民众对于科学备孕等相关知识的误区也需要进一步纠正。代礼强调,单纯通过膳食,并不能完全满足孕期对多元营养的需求。孕妇可以通过科学服用营养补充剂,预防营养缺乏病,避免胎儿出生缺陷。

 


多渠道宣传出生缺陷防控知识

 


    代礼认为,预防出生缺陷,重点工作之一仍然是要大力宣传预防措施,这对防止出生缺陷的发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出生缺陷防治科普资料,基层的健康宣教人员也缺乏出生缺陷防控的相关知识。代礼表示,要实现出生缺陷知识的普及,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优势,创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传播效果好、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活动。


    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公众的“知信行”模式,所以,要想达到提高预防出生缺陷知识知晓率和接受服务依从度、变群众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目的,开展健康教育与知识宣传便是当务之急,称得上“优生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