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1年05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天府新区积极探索慢阻肺管理新模式
规范化管理 发挥药师指导作用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当前,慢阻肺已经是我国第四大死亡原因。更为严峻的是,我国仅有不到3%的患者知晓自己患有慢阻肺,97.4%的慢阻肺患者对自己身患疾病毫不知情。患者在首次因慢阻肺住院后,中位生存期仅3.6年。而成都市的慢阻肺发病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慢性呼吸疾病也长期稳居该区住院病种的首位,近年数据显示,天府新区综合性医院出院人次的23%为慢性呼吸疾病,在该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更是高达42%。为此,天府新区积极探索慢阻肺管理新模式,发挥药师指导作用,对患者进行长期的专业随访管理。

 

规范管理流程
有针对性地做方案调整

 


    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赵越侧重于药物管理的角度,介绍了医院对辖区内慢阻肺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基本信息、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并根据评估进行分级指导随访。其次,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建议每3至6个月随访复诊一次,如果有急性加重时则随时前往医院。再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随访时药师要根据患者用药情况、依从性、并发症,联合非药物治疗的干预方案,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给予患者初始治疗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重点评估呼吸困难和急性加重发生情况是否改善,然后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在调整药物治疗前,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吸入技术、用药依从性和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肺康复和自我管理教育),识别任何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并加以纠正,考虑升级、降级或更换吸入装置及药物,然后重复“回顾-评估-调整”管理流程。如果起始治疗的效果较好,则维持原治疗方案。如果起始治疗的疗效不佳,则先考虑其疗效不佳是呼吸困难没有改善还是急性加重发生率仍较高,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开创“物联网+”
将筛查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

 


    今年3月以来,随着天府新区物联网呼吸慢病分级诊疗体系暨呼吸康复项目的启动,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诊疗的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推动了新区物联网呼吸慢病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据介绍,该体系建设是通过现有的医联体构架,匹配一定资金购置肺功能检测仪并建立物联网平台,把筛查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之后将数据汇总上传至医联体上级医院,便于社区管理和转诊联动,落实到分级诊疗。同时,将筛查出来的患者就近在社区医疗机构建档管理,让慢阻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纳入规范健康管理,并通过健康教育、运动处方、预防接种、用药指导、家庭氧疗、无创通气、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等综合规范的社区管理方法措施,减少该病急性发作,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负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