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1年05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舒心的预约服务,精心的用药指导,个性化的爱心康复……
一纸约定 架起健康服务桥梁
罗雨佳

从2020年起,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区卫健局对计划生育特别帮扶家庭签约服务包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服务内涵,增加服务项目,为计生家庭制定包含免费三伏贴、三九贴,一年两次康复理疗、“六心服务和八项温馨告知”等签约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包,为公平辖区计生家庭架起健康服务的桥梁,拉起心与心的牵盼。

 

最质朴的感谢——微信约饭

 


“黄院长,您今天中午有空不,我跟老伴今天中午在家炖羊肉,想好好感谢一下您和康复科的家庭医生们,一起到我们家吃个便饭吧!”这是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的张阿姨一大早发给公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翠华的“约饭”微信。黄翠华是成都市名中医、温江区十大名中医之一、针灸专家,“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专家看诊的福利”是张阿姨“约饭”以表感谢的理由,而黄翠华却礼貌地回绝了。


几年前,张阿姨的儿子因车祸意外去世,这对年过五旬的张阿姨和老伴黄叔叔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家庭医生鲁洪会第一次和社区妇女主任上门看望阿姨和叔叔时,就吃了闭门羹。他们还不愿意接受唯一的儿子已经离开的事实。鲁洪会只好先加了张阿姨的微信。


此后,鲁洪会时刻挂记着张阿姨和黄叔叔的健康,适时通过微信给叔叔阿姨发一些饮食、生活方式方面的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叔叔阿姨终于愿意跟鲁医生聊聊家常,也同意鲁医生上门看望他们老两口。


就这样,微信联系了将近半年的“网友”终于见面了。鲁洪会耐心地给叔叔阿姨做了中医体质辨识,并为其讲解了什么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得知张阿姨经常感冒,常年受胃病困扰,鲁洪会就专门帮张阿姨预约了黄翠华的门诊。张阿姨直接在预约时间到中心门诊就诊,黄翠华通过细心的望闻问切,给张阿姨开了处方,并进行了针灸治疗。通过中心康复理疗精品家庭医生团队的全程治疗和随访,张阿姨的胃病终于有了好转。


就这样一来二往,从最初的拒绝、不接受,到现在无条件相信,家庭医生真正走进了叔叔阿姨心里,也被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接纳和信任。

 


最简单的关怀——耐心倾听

 


公平街道辖区内的王一(化名)夫妇有一个独生子,儿子在20多岁时误入歧途,原本的阳光少年从此一蹶不振。他们并没有放弃儿子,四处寻找,对儿子耐心劝导,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夫妻俩才敢卸下伪装,悄悄哭泣。


夫妻俩终于盼得“浪子回头”。但是好景不长,儿子不知受到了什么刺激,回家后不久,经常自言自语,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出门,偶尔还会无缘无故地大喊大叫。夫妻俩发觉不对劲,及时寻求了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然而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好不容易回归家庭的儿子被诊断患精神分裂症。


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个噩耗。回想当初,王一无奈地跟他们的家庭医生、负责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的彭净说:“儿子得了这样的病,难免被周围邻居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我跟你阿姨当时都要活不下去了,还好现在国家政策好哦,我们才坚持过来了。”彭净给王一倒了一杯温开水,和之前的许多次见面一样,她耐心地听着王一讲述他儿子的过去,不时点点头,因为她知道,这个家庭背负了太多,王一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


当时,王一夫妇的儿子在精神病医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公平街道政府及时了解到了他们一家的情况,认定他们符合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的条件,公平街道为他们申请了特别扶助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精管理办公室家庭医生就在那天与他们一家三口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从那时起,家庭医生时刻关注着患者回家后的精神状态和用药情况,并和他们密切联系。微信、电话24小时畅通,一旦发现异常,家庭医生就会及时上门了解情况,并向上级精神病医院医生反馈,及时干预,调整用药,尽量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通过多方的努力,患者病情稳定,现在已经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看着他成家立业,病情稳定,我们就可以放心了。感谢你们的关心,还每年为我们免费做全身检查!” 王一曾感激地握着彭净的手说。


截至2021年4月,温江区公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家庭医生团队共计签约服务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128户,共计182人。独生子天生智力残疾的肖大哥,独自一人要照顾年过八旬的老母亲,还要照顾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患有高血压,腿脚不利索,已有78岁的孤寡老人曹婆婆……打开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文件柜,每户家庭的档案都清楚地记录着每一次家庭医生暖心的指导、贴心的关怀、用心的随访,同时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舒心的预约服务、精心的用药指导和个性化的爱心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