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1年05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8年时间 他们让器官移植进入全程无缺血时代
王艾冰

    器官移植,被誉为20世纪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技术,是人类改变传统的治疗方式,为挽救各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的一种新的医疗模式,《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撰稿称“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奇迹”,它为医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器官移植可以说是科技发展带给人们的最宝贵的礼物,经常被当作治疗各种终末期疾病的一个最后的手段,但实际上器官移植技术一直存在问题,其中最影响器官移植效果的一个因素,就是器官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说。

 

困境  器官移植大部分副作用与缺血损伤相关

 


    器官移植是指通过外科手段,将他人的具有活力的器官移植给病人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手术。1954年,世界第一例肾移植成功,开辟了器官移植的新时代。根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25日,我国已实现28643例器官捐献手术,实现捐献器官83006个。


   “2017年我有一个肝功能衰竭的病人,在他的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终于等来了一个从各方面看都非常好的肝供体。一个青年从高空中坠落去世,并且愿意捐献肝脏,我们马上为这个肝功能衰竭的病人进行了肝移植手术。”何晓顺回忆,当时手术时,发现这个肝脏的状态非常好,移植过程也非常顺利,但是在手术马上要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病人的腹腔开始渗血,当时大家有点慌,因为器官质量和手术过程看起来都非常好。


在现有器官移植的技术体系下,器官从供体上获取到移植给患者,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血供中断,器官缺血损伤不可避免,这一弊端基本上贯穿器官获取、保存和植入的全过程。何晓顺说,“这应该是移植手术高风险的根本原因,我们后来分析,2017年那一例手术,应该也与此相关。”


   “试想一下,一个在冰里保存了一段时间的器官,在完成移植手术后,需要马上与受体进行很好的吻合,这对于受体的其他器官一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医师赵强说,所以此前的器官移植技术,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这一弊端的影响。


    何晓顺介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移植预后的最主要原因,可导致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发生率6%)、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发生率43.8%)、缺血型胆道病(发生率9%)、复流后综合征(发生率53.6%),患者一年生存率仅为84.6%。”

 


破冰  新修复系统让器官移植进入无缺血时代

 


   “任何一个器官都是他的提供者在离开世界后,留给世界的最好礼物,作为医生,一定要让这个礼物更有价值。”何晓顺说道,所以他就在想,如果能在不中断器官血流的状态下完成移植全过程,这样器官缺血的难题将不攻自破。


    2012年开始,何晓顺及其团队便试图去解决这一难题,“器官缺血损伤的本质就是器官缺血,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器官离体后的缺血问题。”何晓顺表示,依据此,他们发明了全球首台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为离体器官创造了接近体内生理条件的灌注压、温度、氧合及生理支持。


    基于此,何晓顺又提出大胆的假设,基于多器官修复系统,是否可以在不中断器官血流的状态下完成器官移植。“器官的移植过程必然涉及器官出入的血管离断和再吻合,如何保证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血流分秒都不中断呢?”这又成了摆在何晓顺及其团队面前的又一大难题,就这样他们经过多次的会议讨论、实验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器官移植手术方案,这一方案被他们命名为“无缺血器官移植”。


    为了完成这一全新的手术技术,他们完成了近百例的大动物实验。“我们当时选用的大动物主要是猪,因为当时是夏天,这些实验都得在我们的实验室完成,当时味道非常大,蚊子也很多,但大家还是通宵完成这些事情。”赵强回忆。


   “整个过程难点很多,我们这一研究必须跨行业,需要我们和工程师一起合作,也要解决很多我们关注的问题,还要制定判断的标准,甚至一些产业化方面我们也要关注。”赵强表示,很值得,30位科研人员用8年的时间一起完成了这样一件事情。

 


成果  器官利用率和受体生存率显著提升

 


    完成100多例大动物试验后,何晓顺和团队于2017年7月23日,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进行手术,完成了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


   “患者当时在我们医院住院,我们评估了他的基本情况后,决定使用无缺血肝移植术,因为是第一例,我们术前做了非常全面的评估,考虑了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把我们医院麻醉科、重症科等好多科室的专家全部集中在手术室待命。”赵强回忆,一切安排就绪后,手术开始。


    为这位患者捐献肝器官的是一位20多岁的青年,术前评估肝器官状态很好,但是当何晓顺和赵强将他的肝取出来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我们发现这位捐献者是一位极重度脂肪肝患者,如果按照传统的肝移植手术标准来衡量,这个肝肯定是不能用的状态,因为脂肪肝对缺血损伤更敏感。”赵强说,但正是有了这个无缺血移植术,这个肝才可以顺利地移植到受体中。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肝脏复流后没有出现复流综合征,复流1小时后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即降至正常,患者术后2个小时即清醒,术后转氨酶水平及胆道损伤指标明显低于常规肝移植受体,患者也于术后第18天顺利出院。”赵强说,目前,患者的恢复状态也非常好,术后并发症也明显低于普通肝移植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多次了表示感谢。


    据了解,目前全球首创无缺血肝移植术已实施82例,无缺血移植术后谷草转氨酶较传统技术降低了74.4%,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从6%降至0,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从53%降至3.3%,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由于避免了缺血损伤,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可最大程度地提高移植疗效和增加移植器官使用率。


    近日,“无缺血器官移植术”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这也是我国首次荣获此项大奖。赵强表示,“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该技术的推广,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将会逐步应用到更多例器官移植手术中,作为医生,我们也想把这一份沉甸甸的爱心以最好的状态移植到受体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