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1年05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致力于办一家有“温度”的医院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八十年发展纪实③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如何将患者需要的服务送到手中?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早在1984年就给出了答案:建立“家庭病床科”,上门服务。历经30多年的发展,服务的人群在不断拓展,服务的内涵也在着力提升。今年4月,更是在全市范围内首创“后医疗服务中心”。遵循“温度医院”建设理念,后医疗服务中心的创建,实现了家庭与医院之间的连线,通过打通家庭与医院之间的桥梁,将患者需要的医疗服务实实在在地送到患者手中。后医疗服务中心即是指患者出院后的管理与服务,服务人群范围囊括了入院治疗后的病人、出院病人、有后续治疗需求的病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缩短患者在院的周期,更是可以通过家庭治疗降低就诊的时间、人力等成本,从而缓解“就诊难”的问题。


患者的需求,就是医院提升的方向,为患者提供精确到“点”上的诊疗,是一家医院温度的体现——全省首开病理门诊,病理科医生从幕后走向前台直接面对患者,从而结束了病理检查结果需要找专科医生中转的历史;在成都市级公立医院范围内首开放射门诊,市民可以直接对话黑白影像世界里的“火眼金睛”,通过影像专科的专家诊断揪病于秋毫之间;首开肺癌一体化中心,实现了多学科治疗下疾病治疗空白的填补与技术突破……此外,率先开设了肥胖与代谢疾病整合医学门诊、麻醉门诊、放射门诊、超声门诊等基于患者实际需求的门诊服务,通过“精准门诊”理念,有效打破了过去医患沟通的屏障、减少了患者等待周期,帮助大众获得更为专业、精确的疾病诊断。人性化的门诊设置,让患者切实感受到源自医院的温度。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医院借由多学科MDT建设疾病诊疗中心的模式,实现团队建设、技术提升、学科融合、前沿科研等,进而打造出一支拥有最佳技术、最新理念、最强科研的国际化水准高端队伍,实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与服务的目标,这便是医院精心打造的高质量“软环境”。

 


构建有“温度”的医患关系

 


2020年,院党委向全院发出的《开展全院全员全面亲民温馨服务的倡议书》让医院的温度一升再升。


全院围绕“微笑再多一点、言语再暖一点、沟通再细一点、关爱再多一点、诊疗再好一点”5个“一点”,动员党员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开展多样化的服务举措,如手术室在术中使用暖风机、保温毯以及恒温液体给患者保温;肾内科想病人所想,为内瘘术后病人免费提供内瘘锻炼握力器,指导病人进行锻炼;神经外科为患者建立温馨健康档案,通过医生巡诊和护士巡诊的方式,为患者服务到家……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出发点,切实提升了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为让患者就医体验更为舒适,医院完善了各项院内外标识、人性化温馨提示等,形成了医院独有统一的导视系统。并首设院内便民交通车、增添自助机、饮水机、候诊椅等设施设备,实现了院内人文服务“零缝隙”。


除此之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在全市市级公立医院中启动护理部SOP试点项目。SOP即标准作业程序的英文缩写,即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标准护理服务体系,可以为患者带去优质、高效、安全的就医体验。试点由体检部、24小时服务中心担任职教工作,对试点科室的护理人员每周进行集中的基础服务培训和岗位标准化培训,项目内容与为患者服务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医院还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与实施“党建+”策略相结合,全省首创“24小时服务中心”,推广应用国际CICARE标准化沟通模式;推进预约服务、分区挂号、个性化医疗和移动支付;组建一体化MDT优质陪护团队,率先试点开展“无陪护”病房等多元化陪护服务;互联网医院顺利上线,实现家中坐享“三甲”服务……一系列便民智慧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健康需求。

 


延伸有“温度”的服务路径

 


医院紧紧围绕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立足成都“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托管阿坝州林业中心医院、选派党员担任驻村干部助力脱贫攻坚、业务骨干分赴甘孜州支援单位长期驻点帮扶。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加强与重庆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首个智慧医疗5G场景应用的远程超声诊断。


与此同时,医院还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医疗联合体”打造成为成都市区域医联体的首个“样板间”,该医联体内的各级各类医院在不断尝试改变传统就诊模式,把“最新”“最快”“最便捷”的理念不断融入其中。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开通新型诊疗模式,将远程心电会诊、远程视频会诊系统、远程影像会诊系统等带到群众“家门口”,既迅速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又实现了患者基层付费坐享“三甲”服务的目标。

 


深化有“温度”的医疗管理

 


为了让医院温度品牌走向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深化内涵,医疗管理在温度的把控上也是不可弱化的一环。医疗管理上,医院强化制度建设,特别针对“非常规工作时间”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隐患,建立与常态工作时间同质化的管理路径。同时,通过全院职工“每周一学”、博士骨干“每周一讲”促进“党建+业务”有效融合。医院首创健康科普讲堂、专家辟谣团、健康短视频、名医讲堂等健康促进项目,致力于为公众建立健康档案,以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链条的医疗服务。因为在健康服务中的一系列成效,被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合作中心授予“健康促进单位”。


院领导班子引领专家团队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M),协同医疗三监管,开展“负面清单+重点监管”分类管理,建立线上监管系统与线下医疗行为检查相结合的质控体系;推进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逐步推行RBRVS绩效分配模式;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医院建设,在全川率先通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全面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通过智慧医院二星级评审,落地智慧医疗5G远程超声诊断场景应用。


同时,医院还搭建了“成长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式多样强化培训提升素质;推出“青年讲堂”“青年名片”,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及慰问活动,致力“员工关怀”。与此同时,在院内打造院史墙、文化廊、摄影廊、党员活动室、职工书屋、职工文化栏等,并率先打造了院地共建的健康主题公园医院,有效助力提升了医院职工的幸福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