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1年04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软硬件齐发力 按下发展加速键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80年发展纪实②
本报记者 侯文瑾

(上接01版)

开拓者
从无到有,铸就“大医精神”

 


戚寿南作为一名顶级专家和医院院长,他常常是饭未吃完就丢下碗筷赶到诊室,“戚院长”之名有口皆碑。“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由此开始传承。在医院发展的80年风雨岁月中,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各科室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积极探索,传承着先辈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技术突破。从上世纪50年代的“技术革命”运动到如今全面开花的技术创新,“三医院人”总是在医学的科研之路上探索不止。


1956年开展心脏二尖瓣闭式分离、动脉导管结扎手术;1978年,开展超声心动图仪器研制及临床应用技术;1980年, 开展心脏电阻抗血流图仪的研制和临床应用技术、永久性心房起搏器置入技术;研制心脏血流阻抗微分仪,并在全省推广,填补省内国内空白;开展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冠脉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安装等新技术,并始终保持着在全省先进行列;成功施行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成功施行成都市首例生物瓣膜换瓣术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70年代,那段颇为艰难的岁月。时任院长贾珍带着医生和工程师分别前往重庆、武汉、上海、北京等地参观学习,希望能研制出无创伤性的心血管仪器。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当年顶尖的检查手段,国内只有极少数医院有该超声心动图检查设备,成都一台都没有,全国的制造厂家也仅有一家,想要购置一台困难重重。“买不到,就自己造”。抱着这样的决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冠心病研究小组”成员学习归来后,医院便与国防工厂合作,开始了对用于临床的超声心动图设备的研发,没有现成资料,就大量查阅外国文献;没有图纸,就“医+工”相互讨论;没有数据支撑,就反复实验……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成都造”M型超声心动图设备诞生了,自此之后大大提高了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填补了西南地区该项技术的空白。1975年,科研小组在研制与开展超声心动图的基础上,完成了1600例青少年二尖瓣脱垂的流行病学调查,这是国内最早进行的调研项目之一。各种开拓创新的举动,为后来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成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前任老院长杜传礼带领团队建立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如今已享誉西南,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更是迈入了全国先进的序列。


凭借创新思维和技术革新,“三医院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1993年,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995年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鼻内窥镜手术;1996年开展腭咽成形术;2001年,开展三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技术;2002年,在省内率先开展神经介入诊疗技术,且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003年, 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技术;2004年,开展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技术;2009年成功完成西南首例胸腔镜微创射频消融手术,开展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2011年,开展胸腔镜微创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心肌声学造影引导室间隔化学消融技术,完成首列颈动脉体瘤手术等。

 


续写者
技术发展的脚步从未缓行

 


经过80年的发展,到今天,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学科技术水平在成都市级医院中首屈一指,在成都市民的心中被视作“老大哥医院”。近年来,开展了属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的多项新技术:如:经自然腔道切除标本的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迷走神经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迷你体外循环、动静脉内瘘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胸腹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电磁导航气管镜检查术、硬质支气管镜检查术、冠脉内超声指导下处理冠状动脉左主干前三分叉病变、阵发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新式肩胛骨成形术治疗脊柱侧弯患者双肩失衡的临床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中的规范化应用等30余项。


极重度脊柱矫形团队不断突破医学禁区,为无数“低头”病患开启了“抬头人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钟南山院士工作站暨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揭牌仪式在医院小礼堂举行,全川首个以钟南山院士命名的工作站正式落户该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被授牌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分中心,这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市级公立医院,标志着医院已迈入呼吸学科临床研究的“国家队”;西南地区首创“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历经发展位列全国前茅;率先建立起的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让检验结果得以国际通行……

 


承载者
从有到优,“医疗母舰”载梦起航

 


2号楼——住院综合楼,这幢面积超8万平方米、床位新增1200余张、设备添新4000余台件,集技术高度、质量深度、人文温度的现代化“医疗母舰”在2020年顺利起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早阳认为,住院综合楼承载着该院几代人的健康梦想,因为它能为患者带来更高品质的医疗和服务。相比于连一台超声心动图检查设备都没有,硬件设施跟不上、物资贫乏的年代,如今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朝着“高、精、尖、优”的方向大步向前。


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金标准”之一,也是诸多疑难疾病治疗的重要基石。伴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新住院综合楼的投用,重症医学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就医环境还是设备、设施等,都是改变明显。在新住院综合楼投用的ICU一病区床位,从原来的12张床位增加至现在的49张,除了床位数的增加,监测抢救设备也更加先进齐全。除了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全部更新外,还增加了血流动力学监测、非生物型人工肝、体外膜肺、输液工作站等目前重症医学科领域的先进装备,为学科精准化、信息化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重症医学科之外,先后迁入的乳腺甲状腺外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等20余个科室以及健康体检中心·管理中心、模拟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等,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变化。如放射影像中心全新投用的3.0TMR、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机(俗称“乳腺钼靶”)等高端设备,成为为市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利器”。


3D裸眼、540度手臂旋转、4个象限手术通路……2020年8月,市级公立医院投用的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i系统“入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机器人”的模式,突破诸多传统外科手术中的操作局限,进入微创外科手术的一个新纪元,实现了与国际一流诊治水平的精准接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三医院人”对“大医”精神的理解。而这,始终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全过程,也让 “大医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80年筚路蓝缕,医院从硬件上受到医疗设备简陋且奇缺的局限,到打造一流的学科,引进最先进的设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始终为护佑健康砥砺前行,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