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15版(2021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门诊部成长为三甲医院
——记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的变迁与发展
文/凌昆 谢小英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地址:康泰路86号。它从最初的60多人,到如今拥有上千名职工;从没有等级,到二乙、二甲、三乙,再到三甲;从只有内、外、儿等单一的科室,到如今拥有36个临床学科,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其中变化,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方可概括。1977年至2021年,如果说温江区人民医院的变化已然是温江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那真的会感慨:宜居莫过花园城,城宜健康人增岁。

 

诞生

 

      1977年10月17日,温革发(1977)35号文件批准成立“温江县中心医院门诊部”。1977年12月12日,温江县中心医院门诊部正式开始门诊工作。


      1977年12月23日,四川省温江县革命委员会温革发(1977)43号文:“经地区同意,将温江县中心医院改为温江县人民医院”。


       而这也就是老温江人口中的县医院。地处万春公社万春大队的县医院,仅仅只有门诊部一幢,建筑面积1144平方米,一楼一底共44间房屋。


      建院之初,温江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主要是从温江县中医院、温江县妇幼保健院、温江县防疫血防站及寿安地区医院抽调。


      1985年,23岁的王琼华便是从寿安地区医院调入温江县人民医院,此时,县医院不再只有门诊部,还修建了一幢住院楼,设有63张病床,一、二楼分别是内儿科与妇外科,三、四楼是职工宿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江绝大部分都是农村,如今的迎晖路就是那时的“温江绕城公路”,县医院刚好就在“绕城公路”外面,附近是当时最大的苗圃基地,医院背后也全是农田。每次太早或太晚上下班都得打手电,王琼华甚至还提过煤油灯。


      随着医院儿科与内科的分离,王琼华转为主攻儿科,见得最多的就是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的病人。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手头是听诊器、体温表,看病还得靠“望扪叩听”,辅助检查仅有X光摄片及常规的血液检查。


      1990年,医院启动“二级乙等”的创建工作,需要调人到医务科准备评级工作,于是王琼华被调到医务科。


      医院没有级别,医疗的各项规章制度也仅有一些常规简单的资料,王琼华他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建章立制,一步一步走向规范,当时没有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所有的材料只能自己手工刻蜡纸油印,用一根钢针笔,在画着格子的蜡纸上写字,蜡纸下面垫着块钢板,每一次钢针笔与钢板的摩擦,都会发出吱吱吱的响声。王琼华说,那就是一种听觉折磨,一天下来,耳朵简直受不了。


      最后,王琼华他们手工印制的文件都堆成了小山,印制出的文件,也让全院人知道她写得一手漂亮的硬笔字,王琼华的手也磨出了老茧,那段时间,她的两只手都是油墨的颜色和味道,洗都洗不掉。


      1996年,医院创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成功。所有人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那就是“二乙”评审达标之后,医院逐渐有了规模,有了规章制度,管理、技术都有所提升,才逐步走上了正轨。


      现在每逢医院等级评审,都会听到这样一句口号: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而王琼华是经历过医院从“无等级”到“三级”全过程的元老,当她看到2020年9月医院在康泰路86号的新院区完成三甲现场评审时,感慨万千:是啊,一次次评审,当时对促建二字可能还没什么深刻的理解,现在看,这个促建,就是每一次评审都让医院的发展上了一级台阶。

 

蜕变

 

      比王琼华早一年来院的陈育民,原本是一名外科医生,1998年,成了副院长,主管医疗业务,医院业务用房有限、人才缺乏、医疗设备落后是让他最为头疼的问题。


为了能帮助医院更好地发展,2000年,医院员工集资2000余万元,拆除原住院部,修建新住院大楼。


      集资,其实在当时的县医院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1998年12月,医院向每位职工集资3000元,共筹集100余万元,购买了一台美国产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投入使用。由口腔科职工共同出资30余万元购进牙科综合治疗机、洁牙机、光固化机等高档设备……在特殊时期,大家想干点事只有自力更生,集资盖大楼、集资买第一台呼吸机、集资买电子胃镜、集资买B超机,出钱、出力又出智。


说回修建新住院大楼的事,当时老楼拆掉,里面所有的病人和医生、护士全部都暂时搬到当时的卫生局办公地点,在这3年的过渡期,可以说是县医院最困难的时期,人才、医疗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眼看着大楼一天一天修建起来,但原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满足不了新住院大楼的需求,作为副院长的陈育民带队积极走出去,多次到攀枝花、西昌等地招引人才。2002年,郭军、康定理、何书经等人作为学科带头人引入医院。同时,陈育民还带人到大专院校、医学院等地招引新人。


不过,此时县医院已经改名为区医院,2002年5月,随着温江撤县建区,医院相应更名为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2003年8月8日,新住院大楼工程竣工验收,该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获得四川省建设工程“天府杯”奖。9月24日,医院住院大楼落成剪彩。


      就是这栋10层高的大楼,因为外形酷似四川省人民医院,所以,还在图纸上的时候,就被大家称作了“小省医院”。看到新大楼落成,看到患者拿盆、拿衣、医护人员搬运医疗物品,从暂住的卫生局办公地往回走,陈育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区医院基本停滞的3年也总算熬过去了。


      软件、硬件的提升,人才的引进,让区医院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04年9月29日,市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到医院进行“二级甲等”评审,医院就在这栋“小省医院”大楼里,迈进了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门槛。


至此,“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是温江区政府举办的最大的公立医疗机构,坐落于古蜀鱼凫发祥地美丽的江安河畔……”这两句话便成了医院简介里最能体现医院属性与地理位置的开篇词。但每一个节点之上,都会留存下不可抹去的记忆和符号,与陈育民同龄的战友、麻醉科主任万灵和外科主任张勤等都在回味之中不由感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那时还没有新大楼,平时病人不是很多,晚上偶尔遇到个急诊手术病人,就会听到值班医生对着一墙之隔的家属区喊:张勤,万灵,有急诊手术!


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时,检验科主任郑权对着记者的镜头,脸上不时会露出些许满足与幸福的微笑。他说,那时检验科门上挂的牌子叫化验室,现在叫实验室,单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检验科已经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那时,一台显微镜,全凭肉眼看标本,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入住新大楼以后,慢慢增加的新设备、新仪器越来越多,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早年冬天靠木炭火炉取暖的日子,似乎还平添了一种别样的温暖记忆。

 

嬗变

 

      2009年8月,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大病不出区县”是新医改对众多区县级医院提出的一个明确目标,而90%的病人留在区县内这一指标逼迫医院进行艰难的蜕变。


如何蜕变?如何发展?如何改革?这是一项摆在刚刚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磨难还在创伤愈合期的四川医疗系统人面前的一道必考题。而在2009年开年之初,医院老院长倪仲君到龄退休,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张刚任医院院长。这是在区卫生局及上级组织的领导下,选择借力大型三甲医院的成熟经验,通过“大手拉小手”谋取发展的布局,也为日后落实医疗体制改革重构温江卫健事业体系埋下了伏笔。
2012年4月17日,在温江区委、区政府的牵线下,温江区人民医院挂牌“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温江分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正式托管帮扶温江区人民医院,温江区人民医院也由此开启了在省医院托管下发展的新纪元。


2013年5月14日,张刚调往省卫健委医学情报研究所,省医院下派超声医学专家、包虫病防治专家、硕士生导师刘军执掌区医院,在历经班子讨论和多轮全院头脑风暴之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对于医院的发展规划已经胸有成竹,即新时期的医院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县级医院发展模式的束缚,在未来3到5年的时间内实现三级医院的创建目标。


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单靠目前医院自身的力量还难以完成,借力省医院托管优势和帮扶之约,区医院聘请省医院的超声科、内分泌科、骨科、微创外科、消化科等科室主任为客座兼职专家,担任对应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其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专家们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区医院专科建设。


在双方的磋商下,省医院派出8位专家参加门诊,10位专家参与科室查房,呼吸内科、妇产科作为“专科定向帮扶”试点;省医院还派出护理业务骨干常驻指导,进行护理专科业务和管理的帮扶;省医院药学部与区医院签订临床药事管理对口指导帮扶协议,提升临床药事管理工作水平。


开设省医院专家指导门诊,不断增加专家人数和诊疗项目,新增耳鼻喉科、妇科等专科专家门诊,完善省医院专家预约挂号流程,让温江区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受益患者日益增多。同时,带教提升了区医院专科医生的诊疗水平。


通过省医院帮扶,区医院打通了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双向转诊、疑难会诊方面的新渠道,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同时,区医院不到3年就新增设疼痛、血液等5个专业学科。


2016年2月,省医院与温江区人民政府再次签订协议,开启第二轮深度托管,那一天,时任温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何敏和刘军院长从省医院领导的手中接过“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温江医院”的牌子,在温江区党政领导和各部门代表的面前,奋力举了起来。


同年6月,在区卫健局主导下,温江医联体建设作为省医院对区医院托管的扩充项目,纳入了第二轮深度托管协议约定内容,并在此框架下,组织签订了综合类医联体合作协议,形成了以省医院为龙头,区医院为枢纽,以温江各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卫生室(站)为网底的“1+1+N”上下联通的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机构协议覆盖率100%。


通过“大手牵小手”谋求共同发展的“四川省人民医院—温江医联体”,开通了“省—区—乡镇”三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完成了温江区影像会诊中心、家庭医生枢纽中心等建设,开展远程阅片、远程会诊、教学,温江医联体在省医院的作用下,不断向“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目标加速。


通过2轮管托、5年帮扶,省医院医疗队伍的进驻、优质资源的下沉,按下了区医院发展的“快捷键”,区医院在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2017年1月,区医院成功晋升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省医院两轮托管,是温江卫健系统贯彻医改的务实之举,与美国联合医疗的合作则是拓展之大步。2017年9月15日,美国联合医疗温江国际肿瘤诊疗研究所在温江揭牌,落地于区医院,标志着美国联合医疗在国内首个医疗合作项目落定。时任温江人民政府副区长丁宁出席揭牌仪式。

 

蝶变

 

      2020年6月8日,这一天,是区医院每一名员工都会铭记于心的日子。随着一声令下,老年医学科、风湿免疫科、康复科、中医科等科室医护人员、患者,作为首批搬迁科室,在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协助下,顺利入住区医院新院区住院部。看到大家欣喜之情洋溢在脸上,军人出身的后勤保障部部长刘胜杰,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波动,悄然转过身,便是一把泪,因为他亲历了区医院新院区项目改造的始终,在他眼里,这个“顺利搬迁”是用无数个“不易”来注解的,是无数人的努力和无数双明眸的期盼,是面对一场战役必须胜利、没有退路的军令状。


早在2016年初,区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要“完成新院区搬迁”。


早在2016年6月,区医院搬迁项目就被列入温江区第二批政府投资项目,是温江区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早在2017年,区医院全面开展新院区调查摸底与配置论证工作,同年4月,搬迁项目开工仪式举行,项目正式启动。


早在2018年,区医院便完成医疗设备配置方案,推进新院区信息化建设论证、立项,同年9月,项目“大干100天”动员大会在项目工地现场召开,12月,项目主体装修工程完工。


2019年,区医院新院区基础建设完工,完成各类设备、物资、系统的立项、采购流程,同时多次组织多部门考察学习周边医院搬迁、建设及管理经验。


2020年,区医院充分考虑和论证医院日常诊疗需求和患者安全风险,按照“安全、有序、平稳、高效”原则,分批实施,有序实现了整体搬迁。


层高高达30米的门诊综合楼,一眼看过去,疏朗通透、宽敞明亮。区医院新院区门诊面积近19000平米,是老院区的3倍,同时较老院区,门诊诊室增加了23间,共有113间,门诊日接诊量可达4000人次以上。


被誉为在天花板上跑的“小高铁”的智能化轨道物流传输系统、解决高频次大批量药品发放难题的智能发药系统,实时监护、提高监护质量的中央监护系统……区医院引入各种先进的系统,不断地给智能化医院加码赋能,而智能化的引入,不仅是节省空间与人力,更多的是把医护时间还给病人,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就医体验。


以开放式公园理念建设的区医院新院区总面积约14.18万平方米,对比老院区,面积扩大了近3倍,开放床位达到1000张以上。同时,新配备了价值近3亿元的医疗装备,包括PET/CT、PET/MR、3.0T医用磁共振、高端CT、高端直线加速器等一系列顶尖的设施设备,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当生命之绿被阳光照亮,穹顶之下的健康管理(体检)中心生机盎然;长长的走廊、蓝色的壁墙、静静的无影灯,构筑了一个偌大的守护生命的手术中心;12台电脑、12台设备,加上一个可以连接10个乡镇卫生院的超大电子屏,构成医院“大型网吧”的远程影像会诊中心;集超声、放射、检验等检查与内外科急诊急救为一体的复合式高级复苏抢救单元,实现急救一站式服务……毫无疑问,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施设备,造就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健康全息“院红”打卡地。


蝶变不仅仅在于环境与设施设备,更在于管理、技术、服务与人才队伍,区医院多个科室获批成都市医学重点(建设)专科。同时,区医院拥有内、外、妇、管理、科研等五大博士团队,海归博士后1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名,成都市卫生计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1人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


此次蝶变,是在国家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紧紧依托“三医融合”及“三医两养一高地”健康产业建设,立足成都医学城医疗核心基地。如果时间有声,区医院每一次摸高跳远的进步都是一个美妙而怡情的音符,它们会跃然于时间之上,会让呵护健康关爱生命的理念根植于温江这片厚土。2020年12月,区医院被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授予“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


2021年4月2日,四川省卫健委发文公布2020年新晋等级医院评审结果,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名列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康泰路86号不单是个门牌号码,它是几代医院人历经44年为了卫健事业拼搏奋斗的一块里程碑,它将肩负成都医学城医疗核心基地的重任,以三级甲等精品综合医院的内涵建设,覆盖成都西部、辐射成都外西南片区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四川省内(区)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标杆医院为目标,奋力为温江区建设“三医两养一高地”和“五个之城”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