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4年0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巨容团队获第二届四川省天府质量奖提名奖
高质量管理 360°守护新生儿
向毅 王欢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团队简介:

       巨容劳模新生儿医疗团队于2011年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正式创立,12年来在团队领军人物——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巨容博士的带领下,团队规模达到245人。

       团队曾获得四川省“工人先锋号”“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成都市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质量”这个词,对于一家医院的新生儿科来说,有着非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意义。在其他行业的班组,一次质量把控的疏忽,可能导致的是一个批次的产品质量下降或者报废,但在这里,可能就会直接导致一条脆弱的生命离开人世,说一句“再小的质量问题,都是人命关天”也不过分。

       1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表彰第二届四川省天府质量奖(提名奖)组织和个人的决定》,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巨容劳模新生儿医疗团队获得第二届四川省天府质量奖提名奖,成为医疗卫生领域唯一一支入选团队。

       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全方位守护新生儿安全

       该院新生儿科主任巨容表示,质量是团队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石之上,团队逐渐形成“聚焦新生命健康的‘360’质量管理模式”。“3”指“3个一”的战略思想,并运用“学习、标准、制度、技能、服务、安全”的“6S”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4个“0”的质量追求,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360度无死角呵护新生命健康。“‘360’模式代表我们不断追求卓越的决心,致力于呵护每一个新生命健康的信心。”

       如何更为直观地对“质量”有一个认识?以超早产儿为例,巨容介绍,正常宝宝都是怀胎十月,瓜熟蒂落,但超早产儿是在怀孕不足28周时出生的,体重不足2斤,病情危重,治疗漫长。科室为此成立超早产儿团队,将超早产儿精细化管理贯穿“产前咨询、产时复苏、产后管理”全过程,做好每一个细节,尽全力提高超早产儿生存质量。

     “我们很难想象,一瓶380毫升的小瓶矿泉水瓶,可以装入6~8个超早产儿全身的血液。超早产儿病情重,住院时间长,输血不可避免,然而输血有感染艾滋、乙肝、梅毒的风险。”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形,巨容团队创新性地提出解决办法:首先,出生时让脐带中的血液尽可能回到孩子体内。第二,断脐后胎盘中剩余的血液留标本送检。第三,住院过程中通过无创和微创的方式完成检查。此外,每天进行失血量的统计,尽可能地减少每一个失血环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这样一套“延迟脐带结扎及留取脐血标本”的流程,被巨容团队编写成了专家共识,在新生儿学科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危重新生儿非常脆弱、不易搬动,巨容团队还提出了“患儿不搬动、家长少跑路”的理念,引入危重症新生儿转运暖箱及转运呼吸机、床旁超声等医疗设备,并建立医学装备共享体系,把先进设备、救治技术送到患儿身边,充分体现了“短、平、快”的360质量管理模式的优势。

       以膈疝宝宝为例,在巨容团队收治的众多新生儿中,有一位在产前就发现患有“先天性膈疝”,孕妈妈慕名来院待产。产前多学科会诊确定分娩时间和方式,产时新生儿复苏团队待命,宝宝一出生立即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在纯氧和呼吸机高强度支持下,宝宝仍有生命危险,团队又立即启动ECMO技术,同时在床旁开展膈疝修补手术,进行胸腔和心包腔液体引流、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手术等一系列高难度治疗,宝宝最终顺利出院。

       除此之外,团队还通过“脐带打针输液”,保障宝宝出院时全身没有针眼;运用5G视频探视、袋鼠式护理等提供360度、全家庭的人文关怀;为了宝宝早日实现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团队创新性地建立四川省首家家庭化病房,帮助宝宝早日回到父母的怀抱。多项举措在提高技术质量的同时,提升服务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安全。

       团队配置完备

       把好质量管理关

       目前,团队核心分为6个专业组,是国内亚专业设置(神经、呼吸、消化营养、循环、感染、早产)最齐全的团队之一,作为四川省及成都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是全省新生儿年救治量最大,抢救危重早产儿最多的医疗单元。

       为了满足多元需求,适应新的医疗发展形势,提高救治水平,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团队还吸纳包括新生儿/心脏外科、产科、超声科、麻醉手术室、产前诊断中心等多部门、科室的专家,与亚专业组的成员形成不同的多学科团队,各学科团队发挥各自专长,有机联动、紧密协作,构成巨容团队的强大支撑队伍。

     “平时,ECMO团队就会通过不断地演练,学习并改进,让救治操作更为精准化,以应对随时突发的复杂情况。”巨容团队与医院共同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分层分级开展质量管理。在院级层面,成立了“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明确了质量与安全管理标准、质量管理目标及监测指标、各层级质量管理责任等,进行全院质量管控。在科室层面成立质量管理工作小组,巨容作为主要责任人,各学科团队核心成员作为质量控制骨干,对决策、控制、执行全程负责,对各项技术和医疗活动明确质量要求,落实质量责任。

       此外,团队还建立了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科科研奖励制度、医患沟通管理制度、ECMO管理制度、超早产儿管理制度、抗生素使用制度、32周以下早产儿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科研、诊疗制度,以及基于单病种和临床路径诊疗行为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并将高质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标准化作业流程,向29家妇幼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41家妇幼专科联盟成员单位、16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同质化推广,共同推动成都新生儿健康高质量发展。

       硬核技术全省领先

       科研管理多点开花

       对标国内顶尖新生儿科配置,团队率先在全市开展体外膜肺、早产儿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早产儿支气管镜检查、重症超声等多项先进技术,在超早产儿救治等方面技术领先,同时形成了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全系统、全方位开展新生儿内外科诊疗,“一站式”解决患儿问题。在危重新生儿救治、结构畸形纠治的数量与质量、涵盖病种、辐射半径等方面在区域内具有突出优势。

       近3年来,开展各项医疗新技术10项,将危重症新生儿转运、有创/无创机械通气、一氧化氮治疗、亚低温治疗、脑功能实时监测、袋鼠式护理等成熟技术推广到基层妇幼机构,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持续提高。

       团队还将临床需求与科研融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交叉融合发展,推进重大临床应用成果的产出。已建立多功能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项目18项,参加国内和国外多中心研究项目10余个,在国内外权威文献发表论文52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11.6分;授权专利(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6项,牵头执笔编写临床指南、专家共识4项,参与编写1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及新型专利20余项。

       未来,团队将持续健全并推广“360”质量管理模式,激发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内驱动力,以质量管理、质量创新、质量发展的成果守护祖国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