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4年0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扎根急诊急救一线27载
普通护士淬炼成“钢铁战士”

      曾霞

    四川省人民医院EICU护士长、四川省首届大美医者。

    先后荣获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卫健委“平凡英雄”称号。

    扎根急诊急救临床护理一线27载,圆满完成国内外突发大型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12次。现任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教官、四川省灾害护理专委会委员、成都市灾害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

      10余年来,我国西南部地震灾害不断,“5·12”汶川特大地震、“4·20”雅安地震、“4·14”玉树地震、“8·8”九寨沟地震、“6·17”长宁地震……每一次灾害紧急救援的队伍里,都有我的身影。一次又一次的实战经历,让我从一名普通护士淬炼为灾害救援的钢铁战士。

       我从不奢求人生中能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时刻准备着迎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紧急医学救援。

       我成了医疗队的“管家婆”

       2008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突发,震中山崩地裂、余震不断。灾后几天,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ICU收治了全院最重的伤员,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我主动请缨留守病房,打地铺、吃泡面,倒完夜班又接着上白班,吃住都在病房里一月有余,直至危重症伤员转危为安。

       2010年“4·14”玉树地震发生后,经验丰富的我跟随医院急救医疗队第一次踏上了高原救援的征途。历经4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救援队到达海拔5000米的青海玉树,大部分队友都出现了高原反应,连支帐篷的力气都没有。我也出现了头痛、恶心、心动过速的症状。但作为救援队的护理组长,我深知此行的目的。时间紧迫、救援第一,我强打精神,立即联系现场武警官兵,帮助队员们迅速搭建起临时战地医院、迅速展开救援。

       为抢救一名因脑水肿昏迷的兰州特警,我在临时战地ICU里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吸氧、心电监护、血气分析、Q1H观察神志,我不曾懈怠,直到将其安全转运至机场上飞机后才放下心来。送走患者后,我一刻也没休息,又开始琢磨如何让队员们吃上蔬菜水果(上高原后已经吃了3天泡面)。很快我筹集到了少量黄瓜、番茄,虽然黄瓜仅够每人分到半截,但它却那么香甜可口!一群高原上的队友拿到半截黄瓜时眼眶都湿润了。

     “千里日光浴、雪水伴泡面”,这是救援队在海拔5000米高原救援的真实写照。由于医疗队中临时增加了其他医院的队友,我主动把睡袋让给了他们。海拔5000米,夜间零下十几摄氏度,仅有的一件军大衣是不能御寒的,为了取暖,我干脆起来在帐篷外跺脚。正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灾害救援实战经验,在克服高反出色完成救援任务的同时,我还能时刻关心、体恤战友,被队友们亲切地称呼为医疗队的“管家婆”。

       因参加过日常军事化训练、高海拔地区高强度演习,同时具有丰富的抗震救灾实战经验,2011年,我成为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首批成员之一。从队伍的初建、物资的准备、流程的建立、人员的磨合,我在队伍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后,我又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四川省高炮师野战救护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多次被评为优秀预备役士兵、优秀预备役军官。

       自此,我时刻准备着迎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紧急医学救援。

       队员需要的,我都能第一时间找到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发生后,我再一次主动请缨、为国出征。

       由于环境陌生,文化迥异,语言不畅,医疗队的准备需要更加充足。接到任务后,作为老队员的我心里就开始盘算着需要准备的物资。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因平日里训练有素,8小时内我便带领同事筹集了13吨医疗物资。

       我对所有的东西都做到心中有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队员们需要,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不仅如此,作为一名“管家”,对“家里”每个人的情况都要了如指掌。谁身体不舒服,谁有困难,谁又是新队员,我都一清二楚。护士黄华的孩子刚满1岁、周君的儿子才出生3天、陈康主任的父亲病危需要手术、丁少夔主任有高血压、后勤部的胡泽军患重感冒了、黄雷的脚受伤了、胡亮过敏了……这些跟我的物资清单一样重要,我成了队友们口中的“大管家霞姐”,连队友的家属们也交口称赞:“只要有霞姐在,我们就放心。”

       尼泊尔属高原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烈日、暴雨、余震、蚊虫……一名尼泊尔老人因地震受伤生命危在旦夕,我凭着多年的重症监护临床经验,评估老人随时都有插管的风险,立即向队长汇报。随后,一边抢救,一边与医生一道全程护送老人,将其安全转运到了医院,最终老人转危为安。

       9岁的尼泊尔男孩TIKAN头部严重受伤,每次换药要持续1个多小时。虽然剧痛无比,但TIKAN总是努力控制不让泪水掉下来。我见状总会紧紧握着他的小手,轻声鼓励他。每次换药结束,我的手心全是汗,手上全是小男孩因为疼痛掐出的深深痕迹……经过精心照顾,小男孩恢复得很好,看到孩子的笑容,我的心终于放下了。

       前期救援任务接近尾声时,我带领护理团队深入尼泊尔社区,对社区人民进行灾后健康知识宣教,并开展灾后传染病预防工作。我总是说一定要把这些理念留给灾区,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此举受到尼泊尔政府以及灾区群众的好评。

       2017年,我通过努力取得香港理工大学灾害护理硕士研究生学位。我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先后被聘为四川省灾害护理专委会委员和成都市灾害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组织并参与全省灾害护理及急救能力培训班30余次,培训学员累计2500余人,并参与灾害护理教学设计,为提高我省灾害救护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而不懈努力,推动了灾害护理学术组织建设工作。

(据曾霞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播撒人文火种 培育时代新人”医学生人文教育春播行动中的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