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3年1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正创新扬国粹 妙手仁心铸铁骨
——走近绵阳市骨科医院彭氏骨伤科流派
□邓丽 张登军 本报记者 方继莲

       近日,绵阳市骨科医院城南院区二楼的中医特色治疗候诊区里坐满了患者,时不时有医护人员匆匆走过。随着电子喊号机的声音响起,不断有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在诊断室进进出出。

       在挂着“特需门诊”门牌的第九诊断间,彭氏骨伤科流派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曹舸飞,正在对一位骨伤患者进行摸骨诊断。

       彭氏骨伤科流派疗法是绵阳市骨科医院一大特色,得到众多患者认可。

       彭氏流派起源

       彭氏骨伤科流派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康熙末年的道教缠闭门始祖杨德三,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缠闭门的武医绝学,通过师承方式在四川有七个支派,其中一支在绵阳、内江,源于成都“武医圣手”邓跃龙。

       1933年,绵阳普明人邱云鹏到成都拜邓跃龙为师,学习正骨术和国术,1946年返回绵阳,在成绵路开设百村药酒及正骨诊所,正式将缠闭门武医引入绵阳。1962年,18岁的绵阳人彭远立师从邱云鹏,学习十余年得到中医正骨术真传。1989年,彭远立创办绵阳市骨科医院,让中医正骨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彭远立开创了集理论、诊治、手法、用药等为一体的彭氏特色骨伤学术体系,形成彭氏骨伤科流派疗法,在川西北地区影响甚大。

       2017年4月,彭氏骨伤科流派工作室在绵阳市骨科医院成立,被列入涪城区2017年度人才专项资金奖励资助项目。2019年5月被列入四川省中医药流派工作室建设名单。2021年9月,彭氏骨伤科流派疗法被列入涪城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舸飞作为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12月入选四川省名中医。

       中医正骨之功

       11月22日深夜,10岁的患者李晓童(化名)在家中不慎摔倒,经当地医院诊断,确诊为左肱骨髁上骨折,但医生缺乏有效的中医骨伤治疗手段,家属又拒绝手术治疗,遂将孩子送到绵阳市骨科医院。彭氏骨伤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曹舸飞运用特色正骨手法,经过“望、比、摸”,为患者成功复位,并用杉树皮夹板固定。

       彭氏骨伤科流派以“治疗重手法、骨伤重功能、用药重辨证”为主要特征,在传统“正骨八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摸触、牵拉、端提、按压、推挤、反折、屈伸、旋转、展收、分骨、抱拢、回绕”等正骨十二法,尤其重视“望、比、摸”,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轻摸皮,重摸骨,不轻不重摸筋肉”的独特治疗经验。

     “整体论治、内外用药”也是彭氏骨伤科流派的一大特点。在中医骨伤治疗中,主张“八纲辨证是主纲,气血辨证是骨伤科之关键”,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发生骨损筋伤后,除了骨折复位固定,还需按损伤三期辨证,内外用药,总结开发出一系列中药内服、外用制剂及协定处方30余个,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著名药方“消肿止痛膏”,集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散寒祛湿、温经通络药物于一方,得到患者认可。

       创新传承之路

       几天前,绵阳高新区磨家卫生院接诊了一位28岁的男性腰腿痛患者。患者右下肢麻木,疼痛难忍,磨家卫生院副院长盛明一诊断后,拿不准是保守治疗好还是手术治疗好,就通过绵阳市骨科医院彭氏骨伤科流派远程会诊平台发出求助信息。

       彭氏骨伤科流派传承人、脊柱科专家徐剑锋在仔细阅片后,认为患者是“腰椎间盘突出钙化”,可以进行保守治疗,如病情加重再选择微创手术。

       盛明一,是绵阳市骨科医院彭氏骨伤科流派新培养的传承人之一,也是设立于磨家卫生院的彭氏骨伤科流派工作站负责人。在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曹舸飞的推动下,先后在6家基层医疗机构成立彭氏骨伤科流派传承工作站,通过师承方式传承彭氏骨伤科流派疗法,不定期组织流派特色技术培训。目前,已有彭氏骨伤科流派传承人35人。

       守正创新扬国粹,妙手仁心铸铁骨。作为彭氏骨伤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曹舸飞表示,将与流派的所有传承人一起,继续弘扬、传承传统中医骨科文化,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