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3年12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抓好四点 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
——专访巴中市巴州区卫健局党组书记吴松
□本报记者 冯若冰

       日前,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重点研究了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并作出全面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建立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政策保障水平。

       在医疗卫生方面,如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城覆盖、向乡村下沉?让城乡居民享有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健康服务?巴中市巴州区卫健局党组书记吴松分享了新思路和举措。

       记者: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站在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作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巴州区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有哪些新思路?

       吴松:巴州区作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医疗卫生经历了城乡统筹发展、乡村一体化发展两个重要阶段,2024年将进入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新阶段。在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巴州区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坚持“抓两头、强龙头、活要素、促均衡”总体思路,突出建强区级医疗体系、盘活乡镇医疗机构、优化民营医疗市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工作重点,全面构建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互动的医疗卫生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保障全民健康,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健康条件。

       记者: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的重要一年,巴州区卫健局有哪些新举措?

       吴松:2024年我们在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中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抓“两头”,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基于我区医疗卫生体系城区发展不充分、乡村布局不均衡,以城带乡能力不足,城乡一体基础不牢的问题,我们坚持一头抓城区医疗体系集团化建设、一头抓乡村卫生一体化发展,通过两头抓、两头促,不断夯实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基础。

       在城区医疗体系集团化建设上,依托区医院、二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等县域医疗机构打造3个区域医联体,组建妇科、儿科、肝胆外科、肛肠科、老年病科等5个专科联盟。新建老年病康复中心、医养结合中心、精神卫生指导中心、职业病防治中心、普惠托育服务中心等5个特色医疗中心。优化拓展县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肿瘤放疗中心、急诊急救中心、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心、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救治中心、检查检验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8个便民服务中心。构建专科医院引领、专业科室联盟、专家团队支撑的集团化发展新优势。

       在乡村卫生一体化发展上,健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中医中药、健康管理“四大体系”,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服务方式、服务人群“三个转变”,突出治未病、防大病、控慢病、帮助群众不生病“四大主业”,把过去“坐堂行医”、收入至上、“大包大揽”变为上门服务、签约服务、免费服务。不断优化基层卫生人员职称晋升、福利待遇、发展空间,为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汇聚强大力量。

       强龙头,增强融合发展动力。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镇。农民进城看病,县域医疗机构是第一站点。建强县域医疗体系,必须把住4个关键抓手:一是以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为抓手,配齐配强医院党委、党支部领导班子;二是以加强公益性主导为抓手,把准公立医院发展方向;三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县域医院帮带能力;四是以加强行业监管为抓手,提高公立医院治理水平。

       活要素,补齐融合发展短板。针对我区医疗卫生人才、设备、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还存在不少短板,以城带乡动力差、以强带弱负担重的状况,一是采取“招、引、培、练”等多种措施补齐医技人才短板;二是利用“集采、维修、帮扶”等多种方式补齐医疗设备短板;三是挖掘政策潜力,采取“上争下省、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补齐发展资金短板。抓紧对接国家和省支持革命老区、边远山区,推动乡村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项目,增强医院发展动力,改善医院工作条件;四是完善“巡回、派驻、挂包”等多种机制补齐技术服务短板。县域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组建巡回医疗队深入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开展传帮带,乡镇卫生院向边远村和新建巴山新居等人口聚居地派驻医务人员。通过健康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

       促均衡,提升融合发展水平。一是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切实把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作为政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板块通盘考虑、整体推进、重点落实;二是推动县域龙头医院和医共体领办单位把特色专科等基础设施向乡村拓展,把巡回医疗服务向乡村覆盖,把现代健康文化向乡村传播,促进城乡医防融合、医养融合、医教融合、医育融合、医保融合;三是落实乡村医疗机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职能职责,细化任务清单,让小病在基层、大病住医院、康复回社区成为医院和病人的共同选择,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看病就医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