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3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德阳市人民医院3年派出29人驻点帮扶罗江区人民医院
专家下沉到科室 医患都获益

       从2021年起,德阳市人民医院对口帮扶罗江区人民医院的“阵容”有了新变化,从人员进修、联合义诊、专家指导手术到帮扶专家团队下科室,多种帮扶方式让罗江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基层支援期间,三甲医院的医生并不拘泥于交流技术和学术,他们带着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心,实实在在为基层医疗机构出主意,为患者想办法,自己也在这种经历中得到成长与锻炼。

       技术“精准化”

       偏瘫患者“改善了”

     “不用担心,肢体活动还是能改善的。”患者王明(化名)脑卒中3个月后右上肢肌肉挛缩僵硬,手打不开,遂到罗江区人民医院寻求救治。

      “肌张力太高了,之前用了很多药物控制肌张力,包括康复治疗、支具佩戴等,但效果均不佳。”经过检查和病情查询,在当地支援的德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邵晨兰建议患者接受肉毒毒素注射,“右手恢复正常活动是有希望的。”

       为了让患者得到最优的治疗,邵晨兰与同科室医生沟通,通过科间合作形式,联合彩超室,为患者开展彩超引导下卒中患者偏瘫侧挛缩肌肉肉毒毒素精准注射。“这个病人手打不开,原因是指伸屈肌、指浅屈肌痉挛,盲打效果不好,我们在彩超引导下把药物精准注射到这两块肌肉里面,就能慢慢缓解肌张力。”操作过程中,邵晨兰耐心地给当地康复科医生现场教学。

       精准注射后,王明原来偏瘫的上肢慢慢灵活起来,经过长期的康复锻炼,一些精细的动作也逐渐恢复。患者王明只是德阳市人民医院对口帮扶罗江区人民医院的受益者之一,也是德阳市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在罗江区人民医院的康复医生已经可以独立开展肉毒毒素精准注射,这项技术真正地在当地留了下来。

     “要助力基层医院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追求开展原来做不了的诊疗项目,同时也要在已开展的项目上进行水平提升和精准医疗。只有诊治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才能够将患者留在基层。”邵晨兰表示,目前罗江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康复科已独立开展偏瘫患者肉毒毒素精准注射10余例,该项技术的推广使用,让辖区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服务“人性化”

       老人鼻出血“止住了”

       78岁的李大爷鼻腔反复出血,在当地卫生院进行了多次鼻腔填塞止血,仍有反复出血现象。转诊到罗江区人民医院后,耳鼻咽喉科医生再次给出鼻腔填塞止血的治疗意见。鼻腔填塞大量纱布的过程给李大爷留下心理阴影,他情绪激动,强烈拒绝该治疗方式,在诊室和医生吵了起来。

       吵闹声惊动了正在隔壁诊室坐诊的德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汪永宽,他一边安慰李大爷,一边和医生商量用电凝止血的方法。“门诊没有电凝设备,也不是每个医生都会电凝操作”,门诊医生为难了,“只有先办住院。”一听到要住院,李大爷又闹了起来。

      “大爷,情绪越激动出血越厉害,你安静下来,我来想办法。”汪永宽接连打了几个电话,说服科主任和护士长在门诊开展电凝止血,让患者得到高效治疗。“质量方面我来把关,只要门诊医生识别出适合电凝止血的病人,由专人操作即可,我们有一整套成熟的流程和质控标准可以借鉴,再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调整。”他向主任承诺。

       很快,病房送来唯一一台电凝止血设备。经过近20分钟的操作,李大爷的鼻出血止住了。

       秋冬季是鼻出血的高发季节,让患者在门诊就能得到及时治疗,目前不仅缺设备,还缺少能对质量进行把关的环节,只有诊疗和质量体系完善了,才敢放心让患者回家。很快,汪永宽兑现了承诺,建立了一套成熟的门诊电凝止血诊疗流程,对门诊医生进行了规范化培训。电凝止血术在罗江区人民医院门诊得到了推广应用,为更多患者避免了鼻腔填塞的痛苦,降低了再出血的风险。

     “这项技术虽然算不上新技术,但我们着力让基层医生改变固有的观念,以问题为导向,从细节上优化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这件小事也让汪永宽对自己在基层对口支援的工作思路得到拓展。

       2021年以来,德阳市人民医院累计派出29人在罗江区人民医院进行驻点“传帮带”工作,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20余个科室。驻点医护人员通过指导查房、手术示教、危重病人抢救和疑难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罗江区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通过3年驻点帮扶,罗江区人民医院临床医技科室设置符合三级医院要求,并于今年接受了三乙医院现场评审。 (王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