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3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 “医共体”联动帮大忙

       咳嗽,心累气促,没食欲,患有重症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的李婆婆,从清泉镇公立中心卫生院转诊到了“医共体”牵头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医院后,得到呼吸科、心内科多位专家的及时救治,心率血压正常了,血氧饱和上来了……92岁的李婆婆病情逐渐好转了。

       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如何提升接诊能力,保障市民就医需求,成了需要考虑的问题。据成都市卫健委消息,面对最近呼吸道疾病的就诊高峰,成都建立的“医共体”帮了大忙。“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医共体’,专家下沉、技术到院、管理联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减轻了医院的就诊压力”。

       患者区医院就诊社区治疗 医疗资源下沉缓解床位紧张

       日前,家住成都市新都区大丰街道的张女士因孩子出现发热的症状,抱着孩子到了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由于张女士的孩子病情还未达到入院指征,加上最近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峰期医院儿科床位紧张,因此没能办理入院。

     “我很着急啊,娃娃发烧,想住院接受更全面的治疗,但医生给我说,可以考虑去基层卫生院接受治疗,基层卫生院和区上的医院是‘医共体’,治疗方案由区上医院提供,只是治疗地点在社区卫生院。”于是,张女士同意了转诊。

       很快,通过“医共体”内建立的双向转诊机制,张女士家的孩子转到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张女士充分感受到了“医共体”的好处,社区医院治疗不仅有区级医院的医生制订治疗方案,而且收费低、环境整洁、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好,最重要的是不用排队等床位。

     “治疗效果很好,现在症状基本都缓解了。最开始我还担心社区医院能不能医好。这下好了,在区医院看病,在卫生院输液,又近又方便,治疗效果也有保障,我们也放心。”张女士抱着刚刚输完液的孩子,满意地说道。

       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 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诊疗

       在成都像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与大医院结成“医共体”,让医疗资源下沉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据了解,2019年8月29日,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省和试点县名单的通知》,确定青白江区、新都区、新津区、邛崃市、蒲江县成为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0年5月,成都印发了《成都市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成都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指导各试点区(市)县开展“医共体”建设。

       今年6月,成都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将全市涉农区(市)县纳入县域“医共体”建设范围,组建了22个“医共体”,实现了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一体化村卫生室建设318个,上转患者5.9万余人次,下转患者14.1万余人次,远程会诊170余万人次,建立全专结合门诊130个,全专结合家庭医生团队1030个,两病临床特色科室79个。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加强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升‘医共体’协同效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胡瑰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