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3年1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记者探访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安宁疗护中心
让生命最后一程也能平静多彩

       11月21日,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病房,患者刘蓉(化名)的女儿李翠(化名)带着一盆花来看望她身患癌症晚期的母亲。这天,李翠买了一盆品红色的杜鹃花,这是刘蓉最喜欢的颜色。看到盛开的鲜花,刘蓉欣慰不已,对李翠嘘寒问暖……尽管这里是专为生命告别的地方,但李翠看到了母亲的笑容,自己心里也好受了很多。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共有80张病床,在这里住院的都是因身患重病,且现有医学技术和家庭条件无法让其疾病治愈,渴求在这里安然度过人生最后一程的人。而在这里守护着生命最后一刻的医护人员们,也身体力行示范着安宁疗护温暖而深刻的现实意义,让除了患者以外的更多人面对必然到来的死亡,多了一份淡定和坦然。

       身心共治  提高安宁疗护质量

       80岁的患者白婆婆因身患晚期乳腺癌且出现骨转移,经多方求医效果有限,病情不断恶化,在网上偶然了解到了“安宁疗护”的概念,在看了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拍摄的纪录短片《最好的告别》后,她和家人毅然决定来到这里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

       白婆婆年轻时在医药行业工作,尽管她对自己的病情有足够的判断,但据护士苏琳回忆,刚来这里住院的白婆婆依然感觉痛不欲生,“白婆婆刚来的时候还很坦然,但住院的头几天很快就消沉下来,她说反正自己时日不多了,能不能干脆一了百了。”苏琳说,安宁疗护病房的绝大部分患者都有类似的想法,“他们选择了安宁疗护,就代表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能扭转,但真正发觉生命将尽,出于本能还是没法面对。”

       2013年9月,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正式成立安宁疗护中心,成为成都市公立医院中首家开展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从患者生理上讲,接受安宁疗护的患者以姑息性镇痛治疗、疼痛管理和临终照护为主,让病人少一些痛苦,提高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的生命质量。但正如安宁疗护中心护士长叶继玲所说,接受安宁疗护的病人乃至患者家属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每个病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如果病人只是缓解了生理痛苦,等到生命真的终结了,可心愿未了,走之前仍然觉得孤独和不甘心,可能给病人家属带来长期乃至终身的创伤。”因此,死亡教育和心灵舒适关怀也是提高安宁疗护质量的重要手段。

       针对白婆婆的心理状况,苏琳和同事们制订了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不断地开导她以平常心面对下一个治疗周期,“我告诉她要想想自己背后还有牵挂她和她牵挂的家人,尽管走到了这个地步,但只要活好接下来的每一天,和亲人敞开心扉,说说心里话,很多未了的事情也都能提前安排好,以免留下遗憾。”除了接受开导,白婆婆在苏琳的建议下还写了一份愿望清单,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会尽全力处理,为白婆婆完成心愿。经过不断干预,白婆婆的心态好了许多,前来看望她的儿女也感到满心欣慰:“她现在胃口比之前好点了,也愿意跟我们和护士说话,有时候甚至还心疼护士太忙,让他们多休息。”白婆婆的女儿说。

       尽职尽责  为病人及家属分忧

       通过身心结合的干预治疗,住进安宁疗护病房的病人们都潜移默化地从绝望中走了出来。看到家人在病房内的神情从焦虑绝望到淡定自若,同样在迎接家人生命终结的患者家属也得到了宽慰。

       李翠向记者回忆说,母亲刘蓉在一年前因病情无法扭转,被接回家休养,但强烈病痛对母亲的持续折磨,让李翠也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为了照顾母亲,李翠成了“全职主妇”,但即便每天陪在母亲身边,自己仍然因为照顾期间的各种琐事忙得不可开交,身心俱疲,时常偷偷以泪洗面。

       去年4月,在亲友建议下,李翠把母亲刘蓉送进了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原本被医生估计只有不到半年存活期的刘蓉在医护人员的照顾下,不知不觉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超出了李翠的想象。尽管仍然在和病魔斗争,但李翠的心境已经和一年多以前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医生和护士真的很尽职尽责,为我们全家人分了很多忧。”

       刘蓉住进安宁疗护病房后,李翠从各种琐事中解脱了出来,终于有了精力和母亲做一些走心的交流,“放到以前,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买花这种充满仪式感的东西,现在我们每次来看望她,都可以真正说几句话了。母亲一直很喜欢园艺,我们会偶尔用轮椅推着她去医院的花园里转一转,多拍几张合照,多留点纪念。”

       李翠说,母亲接受了安宁疗护以后,全家人才真正从心力交瘁走向了坦然。“我以前完全不晓得安宁疗护这个概念,但母亲来到这里,让我们也思考了很多。”李翠说,看到母亲现在的状态,她也猛然觉得,当人生真正要走向终结,相较于去抱怨人生的无常和计较未尽的遗憾,或许平静和坦然才是最好的方式,“要感谢安宁疗护,让我们想这些问题,并想通了这些问题。”

       完善体系  让服务走进基层

       正因为需要完善的身心治疗,安宁疗护中心也是对医护人员有着更高要求的地方,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安宁疗护工作的医生护士还需要更强的耐心、爱心和抗压能力。”护士长叶继玲介绍说,如今,从事安宁疗护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专科医护能力,还要考取心理、社会服务等专业资质:“包括我们的护理员在内,都要接受高标准的培训和考核,合格以后才能上岗。”

       护理学毕业的苏琳不知不觉已经从事了7年安宁疗护工作,彼时成都市的安宁疗护体系建设还在摸索的过程中,苏琳和同事们一边为患者服务,一边学习安宁疗护的专业知识,吸纳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过,通过10年的发展,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建树,并开始引领整个城市的安宁疗护体系建设。2016年,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成为成都市临终关怀质控中心,2018年底又成为四川省安宁疗护试点单位,2019年被成都市卫健委授牌为成都市安宁疗护示范中心,并开始承接推动安宁疗护社区化、居家化的新使命。

       虽然安宁疗护中心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安宁疗护的理念仍需要更多市民了解和接受,同时也要满足越来越多市民家庭的需求。2019年,成都市发布了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方案,其中要求在全市范围内从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和机构安宁疗护服务两方面入手,开展建设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探索。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自然成了探索建设这一体系的“排头兵”,长期以来一直在协同成都市卫健委完善安宁疗护的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研究出台各项标准,为更多医疗机构提供可行性指导。

       护士长叶继玲告诉记者,作为成都市安宁疗护质控中心和实训基地,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会定期在线上线下对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无论是什么级别,都需要在安宁疗护服务能力上达标,让居民能就近接受同质化的安宁疗护服务。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成都市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市共有安宁疗护定点机构34家,实现了市级全覆盖。为推动安宁疗护服务的进一步下沉,成都市还将在近期出台二级及以下安宁疗护机构按床日付费的标准。标准出台以后,安宁疗护服务的社区化会进一步实现,目前已经陆续有社区和乡镇的基层医疗机构在开展安宁疗护服务。


       记者手记

       即使是很冷的冬季,从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一处露台向外望去,仍是满眼绿色。

这里很安静,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这里也有些特殊,住院的病人大多已被疾病“标好”了生命的长度。也许,他们都已经决定不再向命运抵抗,只是蜷伏在一角,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等着与死亡静静对视。

       在这里,每间病房的外观都是粉色。这种柔和的颜色给这个令人感到压抑的地方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安慰。走出病房,你会看到一条木质的长廊,长廊的两侧装饰着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植物。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鲜艳,给这个空间增添了一丝生机。抬头望去,隔着玻璃就能望到天空。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到宁静而温馨,仿佛在这个特殊的世界里,仍然存在着一种简单的美好。

       患有乳腺癌的白婆婆11月初住进这里,她知道,要在这里写下生命的最后一笔。“她很坦然,坚定地告诉我们她的生命最后一程由自己做主。”白婆婆的主管护士苏琳表示。

       记者见到白婆婆时,她躺在床上,看起来很虚弱,头发剪得很短,黑白相间,但算得上茂密。白婆婆思维依旧清晰,吐字清楚,她是整个病区少有的愿意并且能够与我们交流的患者。

     “许多人劝我好好活着,多出去看看,但我已经都看过了。”白婆婆退休前是药品检测人员,辛苦工作几十年,退休后喜欢到处游山玩水,她的病情就是在一次出游中发现的。

       白婆婆说,从2000年到这次发病前,她身体一直很好,用于治疗疾病及检查身体只花了几千元而已。“我就是太盲目自信了。”说起这次患病,她的语气里多少有些不甘,“癌细胞扩展得太快了。”由于疾病影响,白婆婆的一条腿骨折了,之前她曾在省内的几家大医院治疗过,但最终还是来到了这里。白婆婆儿女双全,他们的事业与家庭也很稳定,她说她没有什么牵挂。

       但是,没有牵挂的白婆婆害怕孤独,她很乐意与来看望她的每一个人聊天、话家常,有时也会说一些关于“安乐死”的话题。

       白婆婆清楚地知道住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她一生要强,却不得已向命运妥协。她看透生死之事,却又不堪受疾病之辱。

     “这儿的一切都很好,符合我的预期。”白婆婆说。无微不至的关怀护理,让白婆婆少受了很多病痛的折磨,心里多了些宽慰。

       行走一生,几多风雨,在这里要画一个句号。有的时候,知道人生的落脚点会在哪里,需要勇气,也许也是在多番权衡下的一种幸运。这里,减少病痛的折磨,让人有了更多选择。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生命最后的尊严和安宁。在这里,每一个患者都得到了尊重和关怀,这是对他们生命的最大敬意。而这种敬意也将传递给全社会,让我们更加珍视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