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和很多新型麻醉药物的问世,现代医学中的麻醉已不仅仅局限于“昏睡无痛感”(即全身麻醉)这一种形式了,还有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即半身麻醉)等多种麻醉方式。而后三种麻醉方式,都属于局麻的范畴,是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身体的特定位置,使分布于该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以至于施加于该部位的伤害性刺激不能上传到大脑痛觉中枢,患者就不会产生疼痛感。打个比方,神经传导就好比电线里面的电流,局部麻醉药的作用就是暂时将电闸关闭,使电流不再通过电线到达灯泡,灯泡也就不亮了。
就目前的临床观察情况和研究结果来看,暂未发现局麻效果和患者酒量之间有直接相关性。无论患者的酒量大小,选择局部麻醉时,同样的麻醉技术、同一种局麻药物、相同的药物剂量,其达到的麻醉效果在理论上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局麻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局麻的患者往往是清醒的,能明确感知手术的整个过程,可能会因为紧张、恐惧等心理因素而强化疼痛的感觉,导致局麻效果不理想;再者,局麻效果更多取决于麻醉医生的技术和水平,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施行局麻,往往会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但这些效果差异主要是由于患者个体因素和主观因素导致,跟酒量大小并无关系。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根据每日饮酒量的多少和连续饮酒的时间长短,分为低风险饮酒和酗酒两种情况。如果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低于40g、女性低于20g,则为低风险饮酒;当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超过60g、女性超过40g,且持续时间超过5年,则为酗酒。有报道称,与不饮酒的人相比较,低风险饮酒的患者对丙泊酚的镇静效应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一般性的饮酒对全身麻醉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但从临床观察中发现,某些酒量大的人确实比较“抗麻醉”,需要比一般患者更多的麻醉药物才能达到预期的麻醉深度,可能是因为其长期饮酒使肝酶活性增强,而增快麻醉药物的代谢,从而表现出对麻醉药物的耐受。但长期酗酒会诱发肝脏、胰腺和神经系统疾病,还会影响心功能、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从而增加麻醉的危险性,提高围术期并发症风险,比如出血和感染等,尤其是当肝脏功能受到损害以后,肝脏功能异常会影响麻醉药物代谢,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导致麻醉以后患者苏醒延迟。
如果喜欢喝酒的患者要做手术,应该在术前认真地跟麻醉医生沟通,告诉医生你的饮酒习惯,配合做好术前各项检查,让医生充分了解各个器官的功能有没有因为喝酒而出现异常,才能根据情况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