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1版(2020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麻醉小常识之小儿全麻恢复期躁动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麻醉科 黄振华

做麻醉手术的孩子,在清醒时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又哭又闹的现象,我们将患儿这种在全麻恢复期出现的难以安抚的躁动状态称为全麻恢复期躁动。这是一种在全麻恢复期出现的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常表现为孩子哭喊、无法安抚、手脚乱动、呻吟、语无伦次、定向障碍、类似于偏执狂的思维,以及无法辨认以往熟悉的人或物。患儿发生躁动时,会出现拔除输液针、引流管、尿管等过激动作,甚至攻击医务人员等暴力行为,轻则导致患儿手术切口撕裂、出血、导管脱落,重则导致患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并对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全麻恢复期躁动是全身麻醉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总体发生率约为5%,小儿的发生率更高。全麻恢复期躁动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了,可能是因为手术后在麻醉苏醒的阶段,患儿感觉先于意识恢复,对外界刺激呈现出一种高度敏感和戒备的状态,此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受到各种手术治疗带来的刺激,比如手术伤口的疼痛、尿管胃管引起的不适等,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活动不一致、交感神经兴奋或者某些类型的精神运动异常而导致。国外有专家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导致术后麻醉恢复期躁动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包括:1.麻醉苏醒时间过短(即从麻醉药物清除到手术患者清醒的时间过快);2.吸入麻醉(使用了七氟烷、异氟烷等挥发性的卤素吸入麻醉剂);3.耳鼻喉科手术(比如扁桃体切除术等)。而诱发学龄前儿童全麻恢复期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术前焦虑、麻醉药物的作用、手术方式和术后伤口疼痛四个方面。全麻恢复期躁动不仅影响患儿术后恢复,也影响患儿的手术体验,因此越来越受到麻醉医生的重视。


全麻恢复期躁动重在预防。麻醉医生会在术前判断是否有发生全麻恢复期躁动的高危因素存在,比如行扁桃体切除的患儿,术前情绪异常焦虑,那么发生全麻恢复期躁动的可能性就很大,需要针对性制定麻醉策略。首先,在术前访视的时候主动跟患儿沟通和交流,取得信任,告诉患儿手术的大概流程,让其对需要面临的手术做到心中有数,并告知整个过程都会在旁边陪伴,尽量给患儿足够的安全感。其次,在术前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可以给患儿播放喜欢的卡通片,转移注意力,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然后,制定优化的全麻用药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吸入麻醉,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合理使用超前镇痛的药物,保持镇痛过程的持续性,减轻全麻恢复期的伤口疼痛。并且,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联合局部浸润阻滞和静脉复合术后镇痛的方式来避免或缓解术后的手术伤口疼痛。此外,通过观察发现,目前麻醉常用的药物右美托咪定具有良好的镇静效应,能防止手术结束后患儿快速清醒,对全麻恢复期躁动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全麻恢复期躁动的发生率、减轻躁动的程度、延迟躁动出现的时间、改善躁动症状。即使患儿仍然发生全麻恢复期躁动,麻醉医生还可以静脉注射丙泊酚(临床最常使用的全麻药)让患儿再次入睡,适当延长全麻过程,避免麻醉苏醒过快,从而利于从麻醉到清醒的平稳过渡。


为了预防和减轻麻醉恢复期躁动,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两个方面。第一,在术前麻醉医生访视患儿的时候,需配合医生做好患儿的心理辅导,引导患儿跟医生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让患儿相信医生。第二,手术结束患儿清醒后,让患儿最亲近的家长陪伴在旁,如果是不要求保持特殊体位的患儿,家长可以坐在病床上把患儿抱在怀中安抚,患儿最熟悉的家长身体的气味能给他最大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