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0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无导线起搏器不足两克 为老人心脏再续新动力
本报记者 侯文瑾

83岁的王婆婆日前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手术不到一周就准备出院了。“递送系统进来,释放,监测各项数据……一切正常。”7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指导下,由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咏梅、医师梁伟成功为83岁的王婆婆换上了新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这也是该院首位接受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标志着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开启了无导线起搏的新纪元。

 


救命设备老化埋致命隐患

 


     8年前,王婆婆(化名)被诊断为“病窦综合征”,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才能让心脏正常工作,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咏梅介绍说,传统的心脏起博器由植入心脏内的起搏导线和埋在锁骨下皮肤内的脉冲发生器组成,王婆婆的起搏器经过8年的工作,电池已经耗尽,导线也已出现严重老化,已经趋近于线路不通的状态,同时,因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长年服用激素,导致皮肤薄且脆弱,一旦发生破溃出现感染,甚至反复感染,将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鉴于起搏器电极及皮囊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决定用无导线起搏器为王婆婆续一条新的生命通道。

 


“无线时代”给患者多一种选择

 


无导线起搏器体积仅1cm3、重量1.75g,体积和重量为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外观如同一枚维生素胶囊,使用寿命可长达12年。


“与传统心脏起搏器相比,该起搏器无需植入心内膜导线,也无需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放置脉冲发生器(起搏器),减少了创伤与感染风险,更不会出现导线老化等传统问题。而且无导线起搏器直接植入在心肌内,无伤疤、无切口,患者在植入后从外观上完全看不出起搏器的存在。”胡咏梅介绍道。


“新的设备不是替代,是补充。”胡咏梅表示,新设备做出了很多改进与突破,但较于传统起搏器而言,费用较高,而传统心脏起搏器技术相当成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设备给了患者多一个选项。不论传统起搏器还是无导线起搏器,在使用上都将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目前,推荐四类情况的患者选用无导线起搏器,一是起搏器皮囊出现感染;二是起搏器电极出现故障;三是起搏比例较少;四是有特殊要求的患者,如保持身体美观等。这项新设备的运用,标志着起搏器植入迈向“无线微创”时代,它将让更多的心律失常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