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0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家风的力量——传家风 育未来 报家国》
不准剩饭,一粒米也不行
向宝琦(成都市医学信息所)

吃饭,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每日三餐,周而复始,平常而又不可或缺。

 

 


童年记忆

 


我是一个“80后”,家境平凡,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童年的记忆里,大人和孩子都对过年有着特殊的期盼,一来是期待亲人的团聚,二来可能是因为一年才有一次的年夜饭吧。年夜饭里丰盛的美味是平日里不常有的,算是对一年辛苦劳作的犒赏。春节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特殊的情结,年夜饭便是这记忆中幸福的味道。


那个年代,因为粮食供应紧张和家境的不富裕,每次吃饭,都会被父母亲教导:“粮食来之不易,饭菜要吃干净,浪费一粒米也不行!”记得有一次,因为给自己盛的饭太多,到了最后实在吃不下,又害怕父母责罚,便偷偷地把剩饭倒掉了。后来,还是被发现了,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给我们讲起了他们的幼年时代和旧时的记忆,还有爷爷那辈人因为物资匮乏,而不得不吃野菜、树皮和观音土的“传说”,我和姐姐只睁大眼睛听着,并不知观音土是何方圣物。从那以后,家里多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不准剩饭,一粒米也不行!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生活开始一天天好起来,餐桌上的菜肴也渐渐变得丰盛,从前只能在年夜饭才能吃上的美味佳肴,慢慢出现在日常餐桌上,但我们家的那条家规依旧在:不准剩饭,一粒米也不行!

 


扶贫纪实

 


2015年,接受组织工作安排,我被派往西藏昂仁县查孜乡加不钦村开展扶贫工作。那是一个距离昂仁县城180公里的小村庄,路况极差,需要大约6小时车程,途中翻越两座海拔约6000米的雪山。


小村庄位于雪山脚下,海拔5000米,走路稍快便会气喘吁吁。这里没有漫山的草场,也没有牛羊满山坡,有的只是稀薄的空气和呼啸而过的寒风,会吹得人喘不上气。我们的工作任务是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困难,解决他们的所急所需。


在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个藏族人阿佳的家里,院子里有一头牦牛和几只羊,两间土墙小房子,走进其中一间房子。这里既是客厅,也是餐厅,到了晚上便是卧室。一家5口围坐在牛粪炉子周围取暖,阿佳给我们捧来了酥油茶,热情地跟我们握手。手捧热乎乎的酥油茶,我们心中五味杂陈。


由于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这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当地百姓的日常主食是糌粑,是从县城买来的。水源,便是不远处的一条小河,是由冰雪消融汇聚而成。没有蔬菜种植,乡政府会每月安排工作人员去县城集中采购,通常是土豆、白菜等耐储存的蔬菜品种。


后来,我们给村里援建了几套太阳能发电设备、一个羊圈,募捐了一些糌粑、酥油、砖茶等生活必需物资,以期能稍加改善他们的生活。


吃饭这件小事,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安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我们应该认真吃饭,一粒米也不能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