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0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东坪战贫
本报记者 徐咏秋 蒲晓莉

秋天,是农产品丰收的季节,更是东坪人钱袋子鼓起来的时节。银耳、香菇、高山大米等产品经过加工、包装,订单不断,一箱箱东坪山货“坐”上汽车,“走”出大山,“到”达城里人的餐桌,为村民们带去丰厚的回报。


东坪人如今的好日子,除了勤劳致富,还有赖于远在500公里外的“亲戚”。2018年5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人民医院”)开始定点帮扶通江县两河口镇东坪村。2019年,东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仅有3户5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也从过去的36%降至0.9%。两年来,省人民医院在解决当地百姓看病难、出行难的基础上,通过成立“东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创立“东坪山货”品牌,培育地方核心主导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带动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心愿,东坪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原始农耕经济为主
铁索桥是出村唯一通道

 


东坪村位于川陕交界的秦巴山深处,距巴中市区158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0.6平方公里。到2018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58人。长期以来,地处偏僻的东坪村深受交通瓶颈制约,村民们一直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以原始农耕经济为主,大多养猪、养鸡,兼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等农产品,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是东坪村四组的村民,常年散居在海拔1400多米的半山腰上,村道是又弯又陡的土路,村民出行尤为困难。


苦涩的回忆,翻出了东坪人不愿提及的过去。东坪村村主任罗荣胜说:“以前,村里哪家哪户要卖头猪,要七八个人往几公里外的公路上抬,如果捆猪的绳子不够扎实,挣扎的猪很容易挣断绳子被摔下山崖,常常猪还没抬拢就一命呜呼了。”


“修路难,架桥更难。”山脚下,大通江河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只有一座斑驳的铁索桥横亘在深山峡谷的河流之上。这座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铁索桥,桥面宽1米,距水面5米,是昔日村民进出东坪的唯一通道。
罗荣胜回忆起2014年夏天的那场暴雨,“当时通江县遭受强暴雨袭击,铁索桥桥面被打翻,大部分木板被冲走,只留下光秃秃的铁索。”此后两年多,尽管危险重重,但孩子们上学、村民外出都得从这里通过,“村民背一满背篼东西,手扶铁索过桥十分危险,有人稍不注意就从桥上掉下去,幸好及时获救。”罗荣胜说。于是,周边群众都听说通江有个“夺命铁索桥”。


后来,当地政府在桥附近铺筑了过河便道,2016年又将其升级建成漫水桥,村民出行条件虽得到改善,但一遇汛期河水上涨淹没后,村民们还是不得不冒险过桥。

 


家在深山有远亲
定点帮扶解决出行难题

 


要致富,先修路。2018年,省人民医院定点帮扶东坪村后,时刻牵挂着远在500公里外的“亲人”。当年5月,医院成立脱贫攻坚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欧力生、院长邓绍平担任组长,其他院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选派两名干部分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全面落实帮扶责任。领导小组首次到东坪村调研时,看到的是肩挑背扛的村民和尘土飞扬的土路,组长邓绍平当即拍板,决定“修路”。


很快,省人民医院争取到一笔专项资金,随后,村里动工修路。东坪村四组近3公里村道率先完成了硬化,并在危险路段装上护栏,在村民聚居点道路两旁安装太阳能路灯。改变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发生,一条条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通村达户,蜿蜒地延伸向山外,小汽车进村方便了,村民晚归安全了。


省人民医院派驻东坪村的第一书记罗晋介绍,今年,医院还争取到重建人行铁索桥的项目,目前正紧张施工,预计今年9月底竣工通行,国庆期间,村里就能迎来第一批进山避暑的客人。“东坪村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不仅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也为‘东坪山货’出村和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通过网络赚到“第一桶金”

 


产业发展是带动村民致富的主抓手。如何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这考验着驻村干部当好“帮扶人”的能力。


2019年3月,在省人民医院的支持下,罗晋和驻村干部曾涛免费为村民发放稻种,首批动员13户村民试种21亩,当年实现增收28992元。通过合作社将土特产卖出了好价钱,村民们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后,勤劳致富的积极性高涨,开始同步发展银耳、富硒兔、有机马铃薯等产业,但两位年轻的扶贫干部却对产品的销路感到十分担忧。


为了给农产品找到可靠的销路,罗晋首先决定成立“东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发“东坪山货”系列农产品,开办“东坪山货”微店,“没想到通过网络,我们赚到了‘第一桶金’。”2019年8月,微店上线不到1年时间,村集体经济账户有了10多万元收入,这给东坪的老百姓发展产业吃下了定心丸,罗晋和曾涛带领大家脱贫增收致富的劲头也更足了。


今年5月,得知国家有关部门专门为贫困县扶贫企业和合作社产品搭建了一个销售平台,两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扩大销售额的好机会,于是,经前期资料准备及提交审核,“东坪山货”正式入驻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正因为有了这一平台,今年7月21日,省人民医院“扶贫产品”定向采购招投标现场,“东坪山货”成功中标,赢得价值300万元的大订单,医院将通过网络销售平台进行采购。


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彻底解决了“东坪造”农产品销路难的问题。“今年全村主导产品银耳产量可达1200余斤,销售额达29万余元,微店其它产品销售额达7万余元,接下来还要更努力,把东坪村特色农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去。”罗晋显得信心满满。

 


村民共同致富
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了

 


25岁的王斌是东坪村民,通过发展椴木银耳和富硒兔两项产业,在“东坪山货”微店年销售收入达20多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产业大户”。“多亏省医院派来帮扶工作队,为我们找到致富路。一人富不算富,同乡亲们一起富才算富。”王斌说,通过发展产业,既为自家带来收益,也能解决村里15户贫困户农闲务工问题,这些贫困户仅在他家务工每年收入可达12000余元。


两年前,王斌还在成都市一家教育机构上班,“当时收入还算不错,但一年到头除去高昂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几乎没什么存款。”2019年春节前夕,回乡过年的王斌眼见家乡的变化,与罗晋一番交流后,他便决定返乡创业。此后,他在罗晋的帮助下刻苦钻研学习银耳种植技术,很快便成为行家里手,“王斌年轻,头脑灵活,善于琢磨,他种的银耳质量很高。”罗晋说。


而像王斌这样通过技术和勤劳致富的年轻人,村里还有不少。2019年10月,得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通江县开展“特种机械技能免费培训”,罗晋和曾涛组织了4位村民报名参加学习挖掘机技术。通过为期14天的学习,4位村民已掌握挖掘机操作技能,开始回乡跟师实习操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东坪人在省人民医院的帮扶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路。“东坪造”特色产品远销川内各地,既丰富了城里人的餐桌,也鼓起了村里人的腰包,罗晋也被评为了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


东坪村一切向好,山货的销售订单不停。“叮咚!叮咚!”刚刚忙完货品登记的罗晋,手机又开始响个不停,他打趣道,“我喜欢这声音,这是致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