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0年08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儿保——守护孩子健康的重要关口
本报记者 谢志奇 左思艳

    人物名片

章岚,主任医师,儿童保健学硕士,心理治疗师、临床营养师。现任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保健指导中心主任、学术带头人,成都市儿童保健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擅长高危儿、早产儿及营养不良患儿的营养指导与追赶,已使上千例儿童恢复到健康生长轨道;对多动症、孤独症及发育行为问题儿童的诊治亦有较深的造诣。

 

 儿保,是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的一系列儿童保健检查和诊疗的简称。一般建议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每月体检一次,6~12个月的婴幼儿平均每两月体检一次,1~3岁每半年体检一次,3岁以上一年体检一次。因此,基本每位爸爸妈妈都有带着孩子去社区医院做儿保的经历,但是很多家长去了几次之后,觉得儿保无非就是量一量孩子身高、测一下体重而已。那现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保健指导中心主任章岚介绍,儿童保健科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检测每个孩子的营养状况并给予相应的喂养指导,也就是家长们看见的量身高测体重等项目;二是测试孩子有无发育行为异常,比如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能力、智力水平等。据统计,我国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如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左右,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的发病率则高达5%~6%;除此之外,孩子语言发育障碍、全面发育迟缓等问题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干预,都属于儿童保健范畴。


   “儿保是每个孩子健康的重要关口,”章岚说道,“儿保科医生的工作绝对不仅仅是量一量身高、测一测体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每个孩子不同的个体表现去判定其具体的生长发育情况。”


    章岚认为,家长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有的时候甚至会发现一些儿科医生都不能及时发现的异常。曾经有一位父亲带着他13个月的孩子做儿保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这位父亲说他发现孩子颅骨两侧高度不一致,这位父亲的话引起了她的重视。经过仔细观察,章岚发现这孩子两侧颅骨的高度确实不一致,她建议这位父亲带孩子去做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经过针对性检查,发现孩子颅内有一个直径7厘米的胶质瘤,通过手术成功地取了出来,术后恢复也很好。如果不是当初孩子家长的仔细观察,加之章岚的严谨和提醒,后果不堪设想。


    一部分前往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保健指导中心就诊的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患儿,对于这些确诊的患儿,章岚介绍道:“有限的医护人员限制了科室的干预治疗数量,我们的做法是在治疗患儿的同时培训家长,只有家长明白了康复训练的步骤和意义,他们才能够做到对孩子进行真正有效且高强度的持续训练,孩子才有望回归正常的生长轨迹。”


    自闭症的治疗仍是世界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目前的治疗手段是通过长期的康复训练,尽可能地结构化患儿的生活流程和模式,从而让孩子回归到健康生长轨道上。作为日常与孩子接触最多的家长,正是为孩子做康复训练最重要的“治疗师”。所以,章岚认为,在训练自闭症患儿的同时必须训练他们的家长,让其掌握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与康复。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保健指导中心作为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每年接诊600~70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2018年年底,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保健指导中心对部分自闭症患儿进行了回访;智力测试显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少数患儿的智力已经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