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3年1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抗癌达人”和她的硬“核”朋友

     “车到了,他们来了!”10月28日中午,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城,随着一辆川E牌照大巴车缓缓停靠路边,60岁的王大姐难掩激动心情。

       车上一共走下13人,均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其中包括科主任陈跃教授,副主任张春银教授、黄占文教授,以及多位医学博士。

       王大姐一脸自豪地向身边亲朋介绍:“这些泸州专家不仅是我的救命恩人,还是我的好朋友,今天特意来绥江回访我,还要在这里安排一场义诊活动。”

       泸州造“神药”

       让晚癌患者“满血复活”

       王大姐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抗癌达人”,2021年至今,她已有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最近的一次是,靠“核”朋友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021年的一天,正在跳广场舞的王大姐,突然感到胸口一阵疼痛,到医院检查后,医生结结巴巴吐出一句:“太迟了!晚期肺癌,通常情况下,最多还有3个月。”

     “太迟了”三个字瞬间击垮王大姐,随后,她又转至西南医大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检查,病情再一次得到印证: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做化疗放疗均毫无意义,“只能试试靶向药”。

       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靠靶向药+家人的精心照顾,王大姐的病情竟然得到控制。

       去年11月,王大姐的病情复发,“那段时间,我下不了床、翻不了身、吃不下饭,痛得如刀剜骨头一般,全家人都没有过好春节。”

       当王大姐再次来到医院,医生告诉她,靶向药已出现耐药性。

       或许是天意,王大姐的女儿偶然加入了一个“西南医大——骨病家属群”,她发现这个群里许多人都在谈论“核医学科”“镥177-TBM”“镓68-TBM-001”……这些深奥的化学元素符号背后,似乎都指向了治疗同一类疾病——骨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

       抓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王大姐来到核医学科。张春银教授在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后,2月9日,王大姐开始接受第一次177Lu-TBM治疗。

       连王大姐自己也没想到,奇迹很快出现,短短几天,疼痛感逐渐消失,1个月后就能拄拐走路,两个多月后开始重返广场跳舞,“8月份完成了第一个疗程,我现在是能吃能睡,每天都要跳广场舞,跟正常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全国上千位患者

       赴泸寻求“核药方”

       核医学科团队此次奔赴绥江县,除了回访老朋友王大姐,评估其治疗效果,以便制订下一阶段的治疗方案,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在当地开展义诊活动,科普健康知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

     “廖女士,从检查报告来看,你的原位癌发现得非常及时,手术也很成功,现在不需要服靶向药。是药三分毒,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平时注意坚持康复训练,定期到医院复查就可以了。”

     “秦女士,你的肺癌手术是在我们医院做的,检查报告显示,癌细胞几乎全部消失了,95 的概率是不会复发的,注意保持生活规律,不要太劳累,定期到医院复查。”

       ……

       当天,核医学团队给当地10多位肿瘤患者进行了义诊,并一一回答了他们咨询的各种问题。王大姐的康复事迹,传遍了绥江县城。

       自从西南医大附院研发镥177-TBM-001取得成功后,目前北上广等多地的上千名肿瘤骨转移患者慕名前往泸州治疗,其中不少患者在接受治疗一周后,疼痛感明显缓解,数周后基本实现生活自理,不仅增加了生存概率,同时还大幅提高了生活质量。

       陈跃介绍,泸州市正在打造核医疗以及转化基地,基于泸州市核医学科有自己研发创新的药物,要将其产业化,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陈猛 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