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0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佘沙:报恩援鄂的“95后”护士
本报记者 方继莲

人物名片:
佘沙,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四病区护士。2020年3月7日,入选中宣部宣教局、全国妇联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局联合发布的“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2020年5月21日被评为“心中最美护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护士佘沙因怀着“我和其他人不一样,我是汶川人”的感恩之情,前后两次请战出征湖北,在武汉又5次主动申请到更危险的一线。这场战“疫”,是24岁的她第二次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大爱,而第一次,是家乡汶川遭受特大地震后,当时她只有12岁。

 

 


心怀感恩的“95后”

 


    一句“我是汶川人”,道出了佘沙坚持出征的理由——一颗感恩的心。1996年出生的佘沙,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感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对家乡汶川县漩口镇的无私援助。年幼的佘沙默默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当“白衣天使”,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这样,佘沙考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毕业后成为了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


    时间拨回到大年三十。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征召第一批援助武汉医护人员,佘沙第一时间请战回到一线工作岗位。由于医院第一批选的是重症监护室和呼吸科的护士,她没能去到武汉。佘沙并不气馁,她随时了解最新诊疗信息,并积极请战前往武汉,她的理由是:我年轻、我单身、我是汶川人。


    最终在2月2日,佘沙如愿随四川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是这批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在武汉抗疫一线支援59天。

 


年纪小却有担当

 


    抵达武汉后,佘沙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在驻地酒店负责院感和后勤工作。“驻地工作做好后,我就希望能尽快去医院。”她说,虽然自己并不是重症ICU的护士,但是实习的时候曾经接触过,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之后,佘沙又三次提交申请,最终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清洁区负责消毒工作和科室总务工作。在武汉的医护同行对她的评价是:“佘沙有热情、有干劲,做事情很有效率,把各个细节都做得很好,年纪这么小都这么有担当!”

 


更喜欢当护士了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工作期间,她又两次申请进入“污染区”照顾病患。她说:“自己学的是医学护理,希望能够到临床直接帮助病人。”而在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佘沙才知道,她支援的医院是当年汶川伤员转运到武汉救治的定点医院,她支援的科室护士长叶曼,在12年前,也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刚参加工作的叶曼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主动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坚守在一线,护理因汶川地震转运而来的受伤患者。叶曼告诉佘沙:“没想到我们以前帮助过的这群人,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在支援的日子里,佘沙目睹了各地涌来的医护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他们无私地奉献自己,“这个场景,仿佛又回到了12年前,汶川地震时全国各地的人来援助我们一样。”不同的是,那时她是受助者,但这次她成了支援者。


    历经地震的磨难,在疫情中不断成长,现在的佘沙对这份职业更加喜欢。战“疫”归来,回到自己熟悉的岗位,她和许许多多“白衣天使”一样,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践行着南丁格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