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0年07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启尔德家族的三代使命(四)
徐杉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新的教育制度还未产生。基督教各差会决定联合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的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学科完备的高等学府,于是委任启尔德等人负责筹建。1910年3月11日学校正式开学。


由于该校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5个差会共同开办的,故名华西协合大学。当时成都人称“五洋学堂”。


1910年启尔德所著的《治病救人》一书出版,他呼吁来中国的传教士用行动来表示爱心,强调医学更能减轻中国人的痛苦,延长和拯救他们的生命,能将爱直接体现在病人的身体上。同时,他认为接触中国人的最佳途径是办教育。


为了有利于书籍的推广,启尔德在征得四川总督锡良同意后,用总督着官服的照片做封面。此举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锡良(1853-1917)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进士,1903年底调任四川总督。在川期间他积极推行“新政”,不仅在当地设立各种学堂,还派大批学生赴日、美、法等国学习。他为官37年,是晚清时代一位政绩颇佳,贡献较大的历史人物。


华西协和大学建立后,启尔德不但担任学校董事会的第一任主席,还亲执教鞭,讲授生理学、眼科和化学等课程。他不但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语言学家。他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在与中国人沟通中得心应手。但是他也发现很多外籍人士依旧受到语言的阻碍,工作难以顺利展开。于是,启尔德萌发了编一本四川方言中英文教材的想法。1917年,这本以四川官话成都方言以及周边方言为标准的《中文教材》由华西协和大学出版。


“你叫啥子名字?”——what  is  your  name?“今天走得拢吗?走不拢?”—— Can  we  get  there or not?


当“换银圆” “坐轿子” “提灯笼送人” “找老妈子”等句子出现时,百年前巴蜀大地上的日常生活画卷也似乎被打开。


2015年,启尔德的《中文教材》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名为《民国四川话英语教材》。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四川话本土英文课本,也从一个角度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相继爆发。启尔德以红十字会的名义,亲率医疗队奔赴火线,参与救助伤员。时值雨季,数月中只能赤足穿草鞋,走在泥泞的战场上,启尔德以他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技救助伤员,其仁爱之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1919年,启尔德回加拿大休假,不幸染上肺炎病故。


消息传到四川,受他惠泽的人莫不伤心难过,纷纷到祭祀孔子的文庙为他举办了中国传统的祭奠仪式,以中国人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基督徒的敬意,并为他在成都修建了衣冠冢,以示深切悼念!


正如孟子所说,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