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3年10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2900多份医疗腐败刑事判决书背后
□邵萌

       一场被业内称为“史上最强”的医药反腐风暴正在劲吹。数月以来,监管部门多次表达对医药领域反腐败的决心,百余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在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看来,医药反腐工作并非只是医药行业临时性的一场“风暴”,而是有的放矢,抓“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关键人”。此前,她受国家卫健委委托开展了一项医药反腐领域的相关课题,梳理了2013~2021年间2900多份涉及医疗腐败的刑事判决书,总结出受贿行贿相关判例中的关键环节、关键部门、关键人等内容。郑雪倩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分析了当前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的症结与对策建议。

       以下为专访内容摘录:

       中新网:你曾牵头开展医疗领域反腐课题研究,能否介绍一下这项研究?有哪些重要发现或启示?

       郑雪倩:我们梳理了2013~2021年间2900多例涉及医疗领域的刑事判决书。从这些案件的判例来看,我们发现行贿受贿医疗器械的占比最高,接近40 ,药品占比30 ,耗材占比近20 。医疗器械的行贿受贿比例反而比药品高,我觉得这可能跟国家采取的药品招标采购等措施有关。

       从关键环节来看,受贿行为出现在决策环节的比例最大,占比近45 ,使用环节占36 ,采购环节约占18 。

       从关键部门来看,判例中的行贿受贿行为者在行政管理部门的比例达49 ,比如医院院长、科室主任等。临床科室占比17 ,医技科室占比11 ,后勤系统占比13 。

       从关键人群来看,受贿的正职领导占比29.67 ,副职领导占比10.43 ,中层干部的数量最多,占比40.57 。一般工作人员占比8.1 。因此,医药反腐强调关键环节、关键部门、关键人群,是很重要的。

       另外,从行贿方的角度看,分析的判例中,行贿一方民营企业占比最大,约占73 ,合资企业约占17.4 ,国有企业占比低于4 。所以,强调“受贿行贿一起查”也很重要。

       中新网:从这次医药领域腐败集中整治工作来看,监督的重点在哪些方面,如何避免“一阵风”现象?

       郑雪倩:这次行动并不是要在医药行业临时性地搞一个风暴,打击一大片,而是强调抓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关键少数人,建立长效的行风机制,完善多元化监管体系。

       监管重点直白地说一是管人,即关键岗位、关键少数人,二就是管事,就是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通过加大法律处罚力度让人“不敢腐”;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让人“不能腐”;通过教育让大家“不想腐”。

       中新网:未来,这个领域如何建立长效监管体系?

       郑雪倩:应该完善我国的医疗卫生法治体系,推进医院法治建设,比如应该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明确公立医院、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的职能,以及如何收费,如何运转,运行如何保障。

       其次是从根源上切断医疗腐败利益链,比如设备、耗材等建立统一的招标采购平台。

       此外,还要加强行风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一个整体的长效机制,比如把行风建设纳入医疗机构管理的中心工作,制度管人,定期培训考核,完善行风规范制度。

       最后,要完善多元化监督管理体系,将新技术运用到监督体系中来,建立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透明公开。 (据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