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3年10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关注乳腺癌患者的社会回归困境
“医病”也要“医心”
□门雯雯

       每年的10月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又称“粉红丝带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号召,联合主办“共绘‘她’精彩”——粉红丝带月患者关爱公益活动,邀请全国知名乳腺癌专家参与,共同         关注女性健康。

       乳腺癌高发,患者趋于年轻化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1929万人,其中,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约占新发癌症患者的11.4 。在新确诊患者中,每8名就有1名乳腺癌患者。在我国,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列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乳腺癌有哪些致病原因?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医院院长王海波解释:“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3倍;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饮酒、缺乏运动、烦躁易怒、精神抑郁等也都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

     “尽管乳腺癌发病率高,但相较于其他肿瘤,它也有着更加完善的治疗手段,治愈率也更高。”王海波说。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河南省乳腺病诊疗中心副主任闫敏表示,在该院,一期乳腺癌治愈率超过95 。但她也指出,不同城市的治愈率数据并不相同,城市和农村之间也存在差距。

     “未来,我们希望乳腺癌的治疗水平能够趋于同质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水平。”闫敏介绍,近年来,河南省乳腺病诊疗中心始终按照国家标准开展质控,并对省内设有乳腺专科的医院开展调研分析,不断规范医院诊疗行为,提出学科建设意见。

       在乳腺癌诊疗领域,“脑转移”一直是个难点。闫敏介绍,乳腺癌患者的脑转移发生率相对较高,仅次于肺癌,这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其中,不同分子亚型脑转移的发生率也有所差异,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最高。近期,由闫敏开展的一项“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Ⅱ期PERMEATE研究”入选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2023年会壁报,这为乳腺癌脑转移难题的解决带来了新曙光。

       近年来,“预防胜于治疗”的疾病管理理念已逐年深入人心。相较于“治”而言,做好乳腺癌的预防工作成为这一疾病干预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预防乳腺癌?闫敏表示,所有的癌症预防都需要遵循“三早”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王海波则提醒,40岁以上人群要有筛查意识,每一到两年做一次钼靶,一年做一次B超,高风险人群甚至需要更早开始定期检查。

       社会回归困境,急需多方关注

       王海波介绍,乳房作为人体特殊器官,除生理性功能外,还兼具社会化功能。乳腺癌疾病不仅会对患者造成生理上的损害,还会带来心理上的打击。国外一项调查统计显示,部分患者罹患乳腺癌后,存在自动回避家庭和社会的现象,这提示医院、家庭和社会各方都要加强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状况的关注。

       王海波说,在疾病治疗方面,该院实行专病中心化的运作,即更加强调多学科的协作、个体化的方案、全方位的管理。通过打造“一站式”医疗服务,以专病专治+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使患者在乳腺中心可以享受到检查、诊断、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指导等“一条龙”的优质服务,为患者提供规范合理的检查和诊断流程,极大提高患者的诊疗效率。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非常关注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的问题。”王海波指出,过去的乳腺癌治疗聚焦于切除病灶来换取生命的延长,但随着疾病诊疗理念的改变,医生在治疗中需要考虑患者更多方面的需求。“如今,我们已经有了保乳整形、前哨淋巴结活检、乳腺重建等新型技术,在切除病灶的基础上,能够使患者生活得更健康、更美丽,不仅要‘医病’,还要‘医心’。”

       除了将保乳整形手术及乳腺癌术后重建技术应用于临床,王海波团队还把乳腺癌康复纳入学科建设范畴。医院从入院阶段就会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辅导,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为帮助患者顺利回归社会,医院还将出院患者纳入随访系统,开展量表调查,并推荐重点患者到心理辅导门诊进行心理干预。另外,王海波认为,专业的科普对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也起到重要作用。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