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3年10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份跨越时空的医患情

     “15年了,终于找到您了,这声音一听就很熟悉、亲切,谢谢您——我的救命恩人。”当电话那头传来当年那个熟悉的声音,今年68岁的辽宁籍女士刘凤梅情绪激动连声道谢。在她身旁的女儿杨菲,也按捺不住地高兴,“终于找到想找的人了。”

        一声救命恩人,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间隔15年,又是一场什么样的医患情谊值得跨越千里追寻?10月18日上午发生在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温馨一幕,完美诠释了医者仁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倾洒在患者身上的一片赤诚。

        15年前

        她途经广元被精心救治

      “当年途经广元时突发身体不适,走出车站寻求救治时又发生昏迷,人事不省。”刘凤梅回忆,2008年1月4日,她只身一人从辽宁老家前往四川峨眉山,乘坐列车途经广元站时突发身体不适,“当时昏倒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了,当我醒来的时候,就到了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了。”

        刘凤梅经过向医务人员了解得知,她是被广元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送到医院的,“估计是当时没有找到我的任何身份信息,加上我又昏倒了,所以就把我送到医院救治了,非常感谢他们。”经过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医护人员的专业救治,刘凤梅很快苏醒过来,病情也得以康复。

     “非常感谢广元市救助站好心人的帮助和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医护人员的专业救治。”刘凤梅女儿杨菲回忆,当时因为着急接母亲回家过年,她们并没有留下医护人员的联系方式,“为了表示感谢,我还特意给医生和护士准备了现金红包,但被他们拒绝了。”

        难忘恩情

        跨越千里寻找救命恩人

     “我能清晰地记得,当时是一个‘马医生’和‘赵主任’救的我,但确实是记不住名字了。”刘凤梅回忆,“‘马医生’是一个小美女,是非常有责任心的姑娘,当时估计二十来岁吧,我一看见她就感觉很亲切。‘赵主任’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医生,专业能力很强,特别感谢他们救了我。”

     “我这次和女儿一起来到广元,就是为了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希望医院管理人员能够帮助查询。”10月18日上午,刘凤梅和女儿杨菲专程来到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寻找救命恩人。

     “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就想来找他们,但未能成行;2020年我孙女读大学后,我和女儿就想来寻找,但因为疫情也耽误了。”刘凤梅介绍,15年的“心结”一直压在她心底,对当年的救命恩人也一直思念了15年。

        多科接力

        通过出院信息找到当年医护人员

     “我们收到这个信息后,在详细了解刘凤梅母女的需求后,我们迅速联合护理部、人力资源科、宣传统战科、病案统计科等展开寻找工作。”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工作人员王伟介绍,一场寻找救命恩人的行动在医院内随即开始。

        带着刘凤梅的身份证,王伟等人先是在人力资源科寻找年纪相仿的“马医生”和“赵医生”,但并不能确定。随后,王伟等人又来到病案统计科,希望从住院、出院病案中寻找答案。“当时都是手写病案,而且当事人是从救助站送来的,我们通过时间、姓名、出生年月等查询了上百条类似信息,但都不是同一个人。”

     “住院的时候没有详细信息,但出院的时候应该有啊,我当时也签字、缴费确认了。”杨菲回忆,她能清晰地记得出院日期是2008年2月1日。随即,王伟等人通过出院日期、“杨菲”等关键信息进行查找,果然,一份“刘枫梅”的住院病案高度吻合。

        辽宁、杨菲、2008年2月1日……在经过现场确认后,这份病案就是当年刘凤梅住院时的病案。病案显示,“马医生”是当时精神科一病区的医生马梅,现在在科技教育科工作;“赵主任”是精神科一病区主任赵桂军,现在仍然在精神科一病区工作。

        事不凑巧。当天,由于工作原因,马梅和赵桂军正在前往重庆出差的高铁上。在医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15年后,刘凤梅女士再次与“马医生”进行了通话,于是有了开头的温馨一幕。

     “最右边这个是马医生,这个就是赵主任。”在宣传统战科,当工作人员调出马梅和赵桂军的工作照时,刘凤梅一眼认出,“马医生还是美美的,看着就很舒服。”

     “我会永远存着马梅和赵桂军医生的电话,救命恩人终于联系上了,谢谢你们。”临别之际,刘凤梅说道。 (文/图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