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都将迎来一次更新,其中这些信息大家最关心:有多少例确诊、有多少例疑似,有多少例治愈或死亡,又有多少密切接触者,他们都出现在哪里?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调查人员日以继夜的努力,每出现一例疑似或者确诊病例,都要尽可能细致地摸清他们的来龙去脉,找到所有密切接触者。“要弄清楚他们从哪里来,在哪里停留,又曾去向哪里。”成都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竹介绍,能越快速地找到密切接触者,可能的传播风险就越小,这就是“密接管理”的重要性。
刘竹表示,在疫情初期,“密接管理”是以手工统计报表方式开展的,但由于新冠病例潜伏期长,感染者发病前两天即有传染性,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信息来源十分复杂,信息量浩大。随着密切接触者越来越多,手工方式效率低下,已无法满足防疫工作需要。为了让基层快速获取跨区域信息,快速找到并管理好密切接触者,最大程度实现“早隔离”,成都疾控中心信息资料组团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仅用3天时间便自主开发出一套基于大数据的密切接触者管理系统,并迅速投入使用。
从2月2日上线至今,这套系统已经累计管理密切接触者数千人,登录这个系统,每一例密切接触者管理状态、核酸检测结果、症状等关键信息都可以一览无余,而且实时更新变化,追踪管理的时效从36小时提升到不超过2小时。
病毒监测“雷达”全天候开机
从1到53 助力全城织起检测网
对疑似病人的排查和确诊,是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的一环,实验室检测结果就是确诊主要依据。刘竹介绍,在疫情发生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成都市疾控中心是唯一一家开展24小时新冠核酸检测的机构,承担了全市的检测任务。1月28日起,18家具备能力的区县疾控中心开展初筛检测,成都市疾控中心仍然肩负着复核的责任。
随着疫情进展,成都市卫健委提前部署,要求全市所有疾控机构、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具备检测能力,并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积极参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越来越多的机构在成都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开展检测业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批准包括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内的共计53家机构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市检测能力达到每日3万余人份,比3个多月前增长了近10倍。预期到今年9月,全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将超过每天6万人份。
全城公共场所监测病毒
为复工复产打一剂“强心针”
2月,成都市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分类有序组织复工复产,不过当时许多市民“惊魂未定”,对于公共交通、商超菜市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安全有顾虑。怎么办?那就去测,用事实安成都人的心!
在分析新冠病毒传播途径、复工复产后该市各类公共场所人流量、不同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接触频率等情况后,2月底成都市疾控中心制定监测方案,金牛、锦江、成华、武侯、青羊、郫都、温江、双流、龙泉、新都、邛崃、天府新区12个区县疾控中心共同参与的重点公共场所环境新冠病毒核酸监测正式启动。
在全市范围以东南西北中布点,对地铁公交、车站、共享单车、公共设施、商超、美容美发、餐饮店、水果面包店、银行等跟大家出行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选择人群容易触摸的部位,采集环境点位5310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果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
6月初,北京“新发地市场”疫情暴发后,为加强风险排查,成都迅速启动了农批市场和商超的监测工作。成都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市场环境及从业人员新冠病毒监测方案,市区两级疾控对销售、加工海鲜和进口冻肉的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从业人员及环境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截至6月17日,全市累计完成对18家批发市场、132家商超、99家农贸市场及93家餐饮、零售店等其他场所共620家商铺的监测,3704份样品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成都市疾控中心还积极组织专家团队, 配合防控工作进展,编辑撰写权威科普材料,适时推出科普知识,在不同阶段主动发声,为群众提供直观、清晰的科学指导。
奔赴“国门”前线
守好入境大门
3月后,疫情防控工作由“内防扩散”转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阶段,防境外输入成为工作重点。为了更好地参与入境口岸防疫,成都市疾控中心主动将防疫关口前移,协调全市疾控力量,组织专业人员组成机场专班,与成都海关共守国门。
刘竹介绍,机场专班根据国际航班的降落计划,专门制定和优化了机场工作流程,为成都海关的集中空调使用、场地设置、个人防护、采样方法等提供技术指导,确保人员与环境安全。
此外,疾控部门与海关实验室达成检测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并协助成都海关完成重点航班和重点人员的追踪调查。
截至目前,全市疾控系统组建的机场采样组,共出动3000余人次,完成了近200架次航班采样工作,完成境外人员采样近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