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0年06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周游
在战“疫”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陈贤凤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周游曾跟随我省第十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前往武汉。回想起这些援鄂的日子,周游说:“成长了不少,也收获了不少。”

 

 


治愈
让患者的身心一起走出困顿

 


 作为心理治疗师,周游最大的“法宝”就是倾听和回应,通过沟通的力量来让寻求帮助的人走出焦虑,舒缓心情。“因为要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等,裹得严严实实的,跟患者交流起来特别困难。”2月27日,周游穿着防护服到驻点医院工作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这一障碍。随后,周游带领团队采用了所有可以用到的途径和各种方式开展工作,微信、电话、网络平台,文字、语音、视频音频,心理科普、危机干预、团体咨询……


“病人往往很难迈出第一步,主动来咨询的并不是很多。”周游和队员们调研后发现,病人倾诉的欲望其实还是很强烈的。于是,周游先采用微信语音沟通的方式,一一对病人进行心理查房和评估,充分倾听他们经历疫情以来的各种遭遇、困难和感受,并给以他们支持和鼓励。


2月初便入院治疗的李阿姨是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院的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她常常反复向医护人员询问同样的问题:“我的病是不是好不了?”“我核酸检测为什么忽阴忽阳啊?什么时候才能出院呢?”周游说,原本就属焦虑型性格的李阿姨,刚住院不久就已经出现睡眠问题,随着焦虑的加重,每晚只能睡2~3个小时。


针对李阿姨的问题,周游和她的团队会诊商议后建议,使用一些抗焦虑及帮助睡眠的药物。但李阿姨一直不愿意服用。“所以我只能尽量通过倾听她的担忧、共情她的感受来缓解她的情绪问题。”周游说。


最初,周游明显感觉到李阿姨面对心理医生的陌生和纠结感,但有了周游的倾听让李阿姨的心逐渐被安抚,“慢慢地,李阿姨放松下来,也打开了话匣子。”3月10日李阿姨出院到隔离点进行观察后,睡眠问题也得到缓解,情绪也更平稳。时至今日,李阿姨还在微信上和周游保持联系,按她的话说,是当作亲人一般。

 


帮助
给医护人员的情绪找一个出口

 


“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脱下防护服的这刻。”这是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一护士对周游说的话。寥寥数语,周游却能感受到压在她肩上的一股巨大的、难以挣脱的压力。


“精神的支撑让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长时间、高风险工作压力下带来的心理状态变化。”在医院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周游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线医务人员故作坚强的一面。


令周游担忧的是,他们的情绪很难言说。“你也许很难想象,白天在医院正能量满满,互相鼓气,安慰患者的医护人员,到了晚上,也会独自躲在房间哭泣,自己接纳、消化这些负面情绪。”面对同事,他们懈怠不得;面对患者,他们表露不得;面对家人,更怕他们担心……


“一开始我们都是试探性的通过微信与他们交流。”周游介绍,慢慢熟悉以后,有的医护人员开始正视压力问题,愿意进行电话沟通。如果问题有些严重的,就会征求他们的意见提出见面,并商讨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心理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每天都有会诊,根据不同的症状特点对症施策。指导他们听些专业的舒压教程音频和轻柔的音乐。同时,采取线上和现场两种途径,确保在他们空闲时、需要时都能找得到我们。”

 


成长
历经抗疫 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也想家,面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种种苦难,我也有想哭的时候。”周游说,到武汉以后,她深深体会到了这里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不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着自己的情绪。“可能是同为医护人员,能够感受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带来的影响,情感上会要付出得多一些。”周游说。对此,医疗队每天晚上都会通过网络进行讨论、交流和督导,及时处理面对的问题。“对我来说,抗疫的经历是一次成长,现在面临生活和工作上的不如意我都更加从容以对了。”周游说,她遇见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