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3年10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季节交替 警惕这种“怦然心动”
□魏勇

       近来,入秋后的气温十分多变,忽冷忽热。人体要承受冷暖骤变的冲击,心血管系统首当其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70岁及以上人群中可达5 ~10 ,在80岁及以上人群中高达30 。

       房颤提升总死亡风险

       房颤危害巨大,可使总死亡风险增加1.5~3.5倍,使脑卒中风险增加4~5倍,临床上20 ~30 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房颤。心房发生颤动时,就像家里的房子发生了地震。房颤可以使心房丧失正常的收缩功能,缺少心房的收缩挤压,心房里的血液流动缓慢,从而导致血液更易凝固,形成血栓。

       一旦血栓脱落,掉入脑动脉,就会引起脑动脉阻塞而诱发急性脑缺血坏死,即中风。我国每年因房颤而发生中风的病人约40万,房颤引起的卒中与非房颤引起的卒中相比,有起病急、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易复发等特点,其病死率两倍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

       其次,房颤容易导致心力衰竭。房颤时,心房长时间无规律颤动,极易导致心房扩大,心脏基质就会变得越来越差。房颤还会打乱心脏节奏,导致心房和心室间的收缩活动不同步,使心脏长期处于一种张牙舞爪、乱蹦乱跳的状态。

       心脏是人体里的水泵,下肢的血液靠它抽上来,肺里的血液靠它抽走。心脏发生衰竭后,水泵的工作马力就会严重下降。一旦下肢血液抽不动了,血液就会在下肢积聚,水分漏出到组织间隙,患者就会出现双下肢水肿。肺里的血液抽不走了,肺里就会出现瘀血和积水,影响氧气进入体内,患者就会出现活动后气促甚至不动也喘的表现。

       有临床数据表明,20 ~30 的房颤患者合并心衰,房颤可以使心衰的发生风险增加5倍。我国老年房颤患者中,33 死于心衰。

       约30 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

       临床上,还将房颤称为隐形的杀手。如果房颤的心室率快,可有心悸、心慌气短、胸闷、心脏乱跳、烦躁、乏力、黑蒙及晕厥等表现。可如果房颤的心室率不快,不会引起明显症状。

       临床上,约30 的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但不少人有一种错误认知,“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没有症状就不算有病”,从而耽误了房颤治疗。要知道,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危害,房颤就像一颗埋在体内的定时炸弹,是一个静悄悄的“杀手”。

       和潜伏的敌人作斗争,早期侦察至关重要。简单来说,当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时,要及时去做心电图,同时做好每年常规体检,特别是65岁及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动态心电图筛查房颤。

       房颤虽可怕但也不必惧怕,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药物和技术手段来防治房颤及其相关病症。预防房颤引起的中风,有抗凝药物,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等)和传统抗凝药(华法林),能降低三分之二左右的卒中风险。有长期抗凝禁忌且卒中风险较高的房颤患者可以考虑左心耳封堵逆转房颤引起的心衰,也可以通过导管消融手术恢复正常心律。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手术能使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近一半。

       因此,面对房颤这样的隐形杀手,医生并非无能为力。可惜的是,我国房颤患者对上述治疗的接受度还不算高。目前,低抗凝治疗率和低导管消融率是我国房颤防治工作面临的两大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向民众科普房颤的防治知识,尽可能提高房颤患者对房颤疾病的正确认识。 (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