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0年05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高斌 一定要去武汉的汶川人
本报记者 徐咏秋

    高斌,广元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现任四川省男护士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元市男护士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元市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5月26日,距离广元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高斌撤离武汉已66天。一个多月前,他提前返岗,他的工作生活也早已恢复平静,然而当他回忆起那段在武汉同新冠病毒战斗的岁月时,心里仿佛会被什么东西划拉一下,久久不能平静。

 

“我是汶川人,支援武汉我一定要去”

 

 


    1月28日,33岁的高斌随四川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协助管理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9楼重症监护室。临行前,他告诉家人和朋友,“我老家在四川汶川,这次支援武汉我当然要去、而且一定要去。”


    高斌的老家在什邡回澜镇,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发生时,高斌正在牡丹江读大二。灾情发生后,来自全国人民的爱心温暖了他和家人,他把这份感激一直珍藏在心底。


    高斌的妻子是心脑血管科医生,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得知高斌要去武汉,妻子和家人起初有些担心,可高斌却说:“汶川地震时,还在学校的我很想回家帮忙,可没能如愿,这次有机会,我也要出一份力!”他匆忙给孩子过完4岁生日,就和家人告别,直奔向疫情主战场。

 


随机应变 解决设备紧缺问题

 


    抵达武汉,高斌所在的医疗队接管了武汉红十字会医院4楼重症监护室。高斌被任命为重症病房护士长,带领一个4人护理小组,护理17位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护理任务异常繁重:输液、打针、喂饭、端屎端尿……这些都是他们的日常。


    除了护理病人,作为护士长,高斌每天晚上还要参加视频会议,报告并梳理当天工作流程和问题,然后进行优化。当时医院最大的问题是防护物资和设备耗材缺乏、病房内氧压不足,有过多次应急救援经验的他早已养成随机应变的能力,“上班时至少有一半时间四处找氧,到用氧少的科室去借。”为了患者能吸到足够氧气,高斌每天都要到楼梯间,将50多公斤重的氧气瓶搬运回病房并完成组装,完成这一操作,高斌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而他每天都要搬运3~4个这样的氧气瓶。

 


精心救治 实现对患者的“承诺”

 


    患者中有一位38岁的男子让高斌记忆犹新。刚收入院时他病情危重,几乎无法喘气,躺在病床上的他磕磕绊绊地告诉高斌:“医生,我家有两位老人,孩子才两岁,我很害怕挺不过去,看到你们从四川来了,我好高兴,终于有活下来的机会了。”“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战胜病毒,你一定能回家!”高斌鼓励道。然而几天后,男子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生命危在旦夕。高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每天多次到小伙子床旁观察呼吸机参数,及时将情况报告主管医生,还加了小伙子的手机微信,时刻给予关心安慰。经过20多天的精心救治和护理,该男子逐渐能够自主呼吸了,最终彻底摆脱了呼吸机等吸氧设备,顺利康复出院,高斌也实现了对他的“承诺”。


    “离开武汉时,我负责的重症患者有8人转到轻症病房,这是我和同事们最欣慰的。”高斌说。而他所在的重症监护室共收治了79名危重症患者,其中60名患者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