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0年05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谢道坚:止于至善(三)
文/徐杉

一天,谢道坚从家里出来,看见一个衣衫破旧的赤足男孩在教堂大门口张望。男孩看上去约十二三岁模样,因为在教堂出现了几次,引起了谢道坚注意。


他走过去与孩子攀谈,方知男孩名叫黄天启,今年14岁,原籍青神县,因家境贫穷,一家人到嘉定城投奔亲戚。父亲是一位裁缝,收入菲薄,于是母亲只好到白塔街教堂里帮工。黄天启时不时来此,正是帮助母亲干活。


谢道坚问黄天启是否上学读书?黄天启摇摇头,一日三餐能吃饱已不易,哪里敢奢望读书?每次来帮母亲听到里面的读书声,心里都羡慕不已。


谢道坚又问他想读书吗?黄天启没有吱声,他知道家里的状况,上学读书对他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谢道坚看穿了黄天启的心思,也觉得孩子天资聪颖,与多数孩子羞怯内向闷声不响的性格截然不同,不由萌发了帮助他读书的念头。于是对黄天启说可以帮助他读书,但每天上午读书,下午必须劳动。


黄天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做梦没想到自己还能进入学校读书!很多年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劳动报酬根本无力支付学费,谢道坚这样做,是为了维护他的自尊。


黄天启小学毕业后,考入成都华西协合中学堂。消息传到嘉定城非常轰动,一个从未受过教育的家庭,一个穷孩子,跨入当时中国西部最显赫的学校!


要进入这样的学校,考试成绩是一道高门栏,学费也是一道高门栏。这不禁让收到入学通知的黄天启高兴之余又坐立不安,也让谢道坚感到有些犯难:如果不让黄天启读书,无疑埋没了一个天才;如果继续读书,自己也有经济压力。他思来想去,最后与妻子商议一番后,决定继续资助黄天启读书。


黄天启的大脑潜能被逐渐激活,展露出横溢的才华,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堂毕业后,1911年又考入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5个差会(美以美会、公谊会、英美会、浸礼会、圣公会)共同开办。因校址设在成都南门外的华西坝而得名。1910年3月11日正式开学,教师大多来自英、美、加三国,当时成都市民称之为“五洋学堂”。


为了让黄天启进入华西协合大学,谢道坚找到他的朋友唐茂森博士(John  E.Thompon),将黄天启的情况详细告之,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希望朋友能与自己一同资助黄天启。(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