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0年05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防疫期间,广元市朝天区蒲家乡卫生院火车站守护乡亲健康
48岁院长“卡点”值守119天
本报记者 徐咏秋

如果不是火车站院子里的石榴花开了,这位年满48岁,忙得晕头转向、不知白天黑夜的乡卫生院院长,可能还没意识到冰冷的寒冬已经过去。他站在火车站院子里,看着远处即将驶来的绿皮火车,掰起指头一算,“一晃四个月过去了,119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元市朝天区蒲家乡卫生院院长苏云正担负起境内冉家河火车站体温监测“卡点”值守任务,到现在已经坚守岗位119天了。

 

坚守卡点119天
确保旅客出行安全

 

“比起3月份,现在出行的人没那么多了,总算能松口气了。”苏云正告诉记者。这趟火车的始发站在广元,终点站在宝鸡,早上天不亮就途经冉家河车站,晚上七八点返回途经这里,由于火车常常晚点,等到晚上九十点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样的等待对苏云正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姓名、出发地、目的地、身份证号。”苏云正拿起电子体温计在一位老乡的额头上停留扫描,记录老乡的体温。完成监测和信息记录后,又整理好数据送卫生院由相关人员上报。


    广元市朝天区位于川陕甘三省接合部,素有“川北门户”之称。蒲家乡位于朝天区以南的嘉陵江畔,宝成复线贯穿境内5公里,交通便利,设有冉家河火车站,乘坐这趟老旧绿皮火车的乘客大多为附近的村民和铁路职工,也有从陕西、甘肃等地前往广元务工的老百姓。尽管上下乘客并不多,但人员流动性大,覆盖面广,疫情防控面临不小的压力。


    1月26日下午5点,苏云正接到要求卫生院派人值守冉家河火车站,设置体温监测卡点的命令后,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此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气候多么恶劣,苏云正都会在每天早晨6点50分和晚上7点准时到达冉家河火车站,“既然答应了,就要坚决守好这扇‘北大门’,可不能让病毒钻了空子。”这一坚持就是4个月,整整119天。


    苏云正说,刚到卡点值守时,大到遮风挡雨的帐篷,小到防护用品,几乎什么都缺。“有一次值班碰上下大雨,我只好到处找地方躲雨,打仗一样给到站乘客完成登记和体温监测。有时笔没墨了,急得满头大汗,幸好铁路工人及时借给我一支笔,才顺利完成登记。”为了确保每天准时到岗,他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冒着寒风为来往旅客监测体温,常常半夜才回家,赶不上家人的饭点,“连过年也没能好好陪家人吃顿‘团年饭’。”


    可喜的是,截至目前,苏云正为600余名旅客、铁路职工完成体温监测和信息登记报送,未检测出一例确诊和疑似病例。

 

半夜11点接到电话
为武汉返乡人员监测体温

 

防疫期间,除了每天早晚去火车站卡点值守,苏云正还要负责对武汉返乡人员的体温监测工作。由于正值春节返乡高峰期,陆陆续续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凡是从武汉等疫情高发地区返广元且是蒲家乡户籍的人,都是苏云正的“保护对象”。


    1月23日晚上11点,正准备休息的苏云正接到村干部打来的紧急电话:“老苏,刚接上级通知,一户籍为蒲家乡的女子几天前返回广元,现被排查出是从武汉返回的,要求我们立即到她居住地广元将军桥的家里,对其进行体温监测等工作。”早有思想准备的苏云正立即套上厚厚的棉服,带好医用物品,发动摩托车,迎着冰冷刺骨的寒风向高速路口进发。


    李琼(化名)是蒲家乡人,今年50岁,长期在武汉务工,1月18日从武汉回到广元家中。然而任凭苏云正怎么敲门,李琼也不愿意起床开门,在苏云正耐心解释下,李琼才同意见面。随后,苏云正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不顾感染危险,为李琼测量体温并详细了解她的既往疾病史、回广元时间,一一做好登记。


    看着苏云正冻得通红的手,之前还有些不耐烦的李琼改变了态度:“谢谢你们的关心,有你们我放心多了。”苏云正连忙嘱咐李琼“赶快进屋睡觉,别冻着了”,说完,便又发动摩托车,向黑夜驶去。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蒲家乡卫生院全体职工在苏云正的带领下,不但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任务,确保了30余名居家隔离人员以及全村3000多位村民的健康安全,还加班加点完成了为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和为外出务工人员出具健康证明等工作,以5人之力筑起了全乡百姓坚固的健康防护网。


   “蒲家是我的家乡,自小在这里长大,守护乡亲们的健康,确保防疫期间百姓的健康安全是我的职责和使命。”苏云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