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3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中医情怀
□段晓华

       在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中,有无数大家用他们的智慧推动着中医学术的前进。在近代,有一位杰出人士,既是革命家,又是国学宗师,还被称为中医学问之大家,他就是章太炎。章太炎还是中医学术的坚定支持者、中医改革的先行者、中医教育的倡导者,他以其特殊的身份为中医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章太炎身上,我们看到了古老中医学独特的魅力,深深感受到国学大师的医学情怀。

       章太炎(1868—1936),名学乘,后名炳麟,字枚叔,因慕黄太冲、顾炎武,而更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父亲、兄长都曾行医救人,甚至以此为生。

     《光绪余杭县志稿》记载,章太炎祖父章鉴不仅医技高超,而且常以医资救民,品行高尚。章太炎的父亲章濬也以医见长。其兄章篯继承家学,曾随名医仲昴庭学医,仲昴庭曾为慈禧太后治病。章篯在章家三世中医术最高。这些人深深影响着章太炎,引发了他的医学兴趣,对他后来宣扬中医、为中医寻找出路、鼓励提携中医后辈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章太炎在赴童子试未果后,即在家专心于学业,当时的指导老师便是其兄长章篯,并且常随兄长事医于仲昴庭。

       章太炎的授业恩师俞樾是经学大师,不仅在经学、古文字学方面造诣高超,对中医药也颇有心得。章太炎跟随俞樾在诂经精舍学习七年,受老师影响,广涉医典,对他后来的医学研究影响极大。

       从医国转而医人

       1897年,章太炎投身维新运动,开始其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1903年,章太炎因“苏报案”被捕入狱三年。1906年出狱后即赴日本参加同盟会,一边主编《民报》继续宣扬革命,一边从事学术活动,开设讲堂,为留日的进步青年讲学。当时听章太炎讲课的有鲁迅、钱玄同、许寿裳、朱希祖、黄侃、钱家治、周作人、余云岫等。

       在日本期间,他不忘自己热爱的中医学,搜求各种日本的医书精本,对古代医学验方加以归类,编著《古方选注》一书。通过几年的研究和积累,章太炎于1910年写成并发表了第一篇医学研究论文《医术平议》,在医界崭露头角。

       章太炎与钱玄同书信往来,畅谈自己的医学观点,教导他要先知伤寒、善用唐宋方书,充分显示了章太炎治学之独立与广博。辛亥革命爆发,章太炎回国加入战斗。1913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三年,其间广泛阅览医书,逐渐重视对医学的研究。1915年至1916年初,由章太炎口述、吴承仕记录而成的《菿汉微言》,内含三篇医论,为中医学史提供了丰富的史学资料。袁世凯死后,章太炎于1916年6月获释。后加入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但因政见不同,章太炎退居上海。1920年,章太炎患黄疸病,几经反复而治愈,从此勤求医经,反复实践,从医国转而医人,走上了专心治医的道路。

       1934年,恽铁樵病,章太炎将其请至苏州家中养病,二人论医甚欢。第二年,恽铁樵过世,章太炎哀痛不已,亲疏挽联:“千金方不是奇书,更赴沧溟求启秘;五石散竟成末疾,尚怜甲乙未编经。”

       医学著述颇丰

       纵观章太炎的一生,其对中医学的研究态度严谨,著述丰富,撰写医学论文134篇(据《章太炎全集》卷八)。研究范围相当广,涉及中医各个领域,包括临床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医学史,以及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等,而且每有独到见识和精辟见解,令人折服。此外,章太炎对中医学研究的方法也颇有独到之处。他独尊仲景、重视实践;提倡中西汇通、主张废止五行;并将史学研究、训诂求证等方法运用于中医学,强调“语必徵实,说必尽理”,主张以实证为准绳,少虚言妄言。面对中西医的冲突,章太炎认为中医不应纠缠在与西医的争辩上,而应谋求自身的发展,取西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新医学。

       对涉足医学领域的原因,章太炎曾有此表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亦吾人之志也。”1923年秋,章太炎在杭州中医学校演讲,讲词被《中国医学院院刊》第一卷第一期刊载,题为《伤寒论演讲词》。1924年,他完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医学著作《时病新论》。此后,章太炎在医学研究领域游刃有余,医学思想渐趋成熟。他撰写了大量的医学论文,为当时著名医家作序、题词,和他们探讨医理等,甚至为孙中山疏方治病。

       1926年,中西医之争渐趋激烈,章太炎在《论中医剥复案与吴检斋书》中明确提出“中医不可废,是也”。肯定中西医各有所长,而中医之长在“伤寒论”。1927年,他为《中国医药问题》作序,序中言及为中医寻求自立与发展的道路。时值上海霍乱流行,灾情严重,章太炎考古今治霍乱之经验,结合西医的治法与当时的疫病实情,写出了《霍乱论治》《再论霍乱之治》等文章,区别了真假霍乱,并提出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治疗。很多诊所依此法诊治,活者甚众。

       1929年,余云岫等西医派提出废止中医,引起中医界的强烈反抗。对此,章太炎再一次明确提出中医不可废,认为“中医能按法治之者,率视西医为胜”。同时,章太炎不断撰写中医论文,探讨和宣扬中医之精华,其中《张仲景事状考》首次从人物事状的角度研究中医学,开拓了中医学的研究领域。

       1931年,中央国医馆成立,设学术整理委员会,分期制订工作。第一期制订《国医学术整理标准大纲》,第二期统一中西病名。中医终于暂时争取到了合法地位,开始着手发展事宜。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自卫。章太炎立即声援,创办第十九伤兵医院,其夫人汤国梨亲任医院总务长,章太炎亦常往探视伤员。同年,中央国医馆开始进行第二期工作,即统一中西病名。对于采取何种标准来统一病名,全国各地争论不休。章太炎亦发表《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书》,系统地列出了统一病名的步骤,所论客观而合理。

       提携中医后辈

       进入民国之后,中医受到西医强烈冲击,中西医的学理讨论已经变成了中医的生存问题。恽铁樵、陆渊雷、章次公、陈存仁、秦伯未、叶橘泉等一批年轻中医人士在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肯定与提携之下,更加勇猛地为中医的自立自新而奋斗。一方面章太炎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众认可。另一方面,章太炎作为当时被人仰仗的国学大师,他的医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一批名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近代中医的发展方向。

       在中医教育方面,章太炎也倾尽全力,先后担任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院长,苏州国医学校名誉校长和国医研究院院长,并先后两次发起全国中医学教材编写会议,为后来中医教育规范化奠定了基础。苏州国医学校校长唐慎坊曾感叹:“太炎先生提倡国医之念颇挚,慨允吾校名誉校长,泰山北斗,众望所归。今岁新创研究院,又慨允院长。先生者,天下之大老也,吾校之荣誉为何如耶!”

       章太炎不忘提携中医后辈,几年来每有请益者,他都引与论医,竟日不倦,还常为人题词、写序。可以说,章太炎大力提携中医后辈,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36年,章太炎一心讲学,劳累过度,旧疾复发,但他仍带病坚持,至病弥甚,于6月14日病逝,终年67岁。

       章太炎去世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称其为“岿然儒宗,士林推重”。时人也评其为“革命元勋,国学泰斗”。中医界更称其为“国医革新之导师”,并认为其医学思想如日月之出,有“发前古之奥义,开后学之坦途”的伟大意义,可以“悬之国门”。

       医学研究是章太炎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他以研究中医具体问题为始,以研究中医发展方向、培养后进为终,充分体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学术典范,也让后人充分体会到他对中医的执着深情。 (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