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3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诸波
把患者装在“心”里

       心血管内科医生生活很不规律,当有急诊时,无论是夜半三更,还是周末或节假日,电话一来,半个小时内就得赶到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诸波曾在无数个凌晨与“战友”争分夺秒抢救患者。

       手术室里的“长期工”

     “一开始选择读医学类院校就是‘从众’,大家的职业向往大多是医生、教师等。”诸波说,真正爱上医学是因为家里遇到了“坎”:读大学时,父亲与祖父接连生病,他时常往老家医院跑。小县城的医疗条件不比大城市,他看到许多病人往外边的大医院跑。“那时我就决定要考研究生,将专业学精学透,让更多人少跑路。”

       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诸波顺利留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工作的特点就是急诊多、抢救多,病人病情瞬息万变,抢救机会稍纵即逝,心血管内科医生是离心脏最“近”的人。

       在主刀一台手术前,诸波早已经过千锤百炼。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从早到晚“泡”在手术室,一直跟着经验丰富的主刀医生学习,成了手术室里的“长期工”。

     “上手术台的机会难得,必须主动争取,不能偷懒。”诸波说,他不满足于60分,想做到100分。

经过不断地练习、补充“养分”,诸波很快掌握了心血管内科各项技术,并能主刀各类手术。他成了患者信任的好医生、同事信任的好搭档。

       心里藏着一本病历

       坐门诊、做手术、查房……每周如同复制粘贴的生活,诸波并不觉得枯燥,他心里装着患者。

     “我查房可以不用看病历,患者用了什么药、输了多少液,我都门儿清。”诸波心里藏着一本病历。从成为一名医生开始,他便坚持熟记患者病历资料,“这是医生的基本功。”

       能对患者的情况“信手拈来”,还因为诸波常去病房“串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被诸波放在重要位置。术前术后,他常去病房看望患者,了解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是否按时吃药等。对于一些患上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的患者,他会带着患者去做超声检查。他认为,直接与超声医生沟通比看两张“冷冰冰”的超声报告单更好,能更清楚地了解患者病情,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手术方案。

       诸波常为远道而来的患者与老年患者“开绿灯”。有时甚至免收挂号费,但诸波并不会特意让患者知道。对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患者,诸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会为其制定最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案。

       随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不断发展,以及科室各种新技术的开展,许多患者在这里能得到很好的治疗。诸波从医12年,完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5000余台,他致力于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努力提高医疗技术,继续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曾念 江佩云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