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3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突出地方特色 聚焦心理健康
四川“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在绵竹启动
贺健美 本报记者 王丹

     “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人人有责。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促进广大儿童青少年心理更健康,发展更全面,心向阳光,志存高远!”2023年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四川省“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在绵竹市正式启动。

       今年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旨在呼吁全社会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儿童青少年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综合素质。

       此次活动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省委政法委、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省总工会、省残联等部门,以省、市、县三级联动方式举办。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曾令和、德阳市副市长向赟等领导出席并讲话,省精神卫生厅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市(州)卫生健康委分管主任、疾控科(处)长以及精防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

       竹市各级医疗机构派出专家走到街头巷尾,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开展大型义诊活动。

       四川:

       1901所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国家17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四川作为人口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在健康四川行动-心理健康专项促进行动中,将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并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不断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截至目前,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地区所有高校和1901所中小学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935名专职心理辅导老师、1.5万名兼职心理工作人员。全省各地积极行动,成都、自贡、泸州、绵阳等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干预、治疗、康复等一系列经验,为全省工作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今年,省人大把精神卫生地方立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将以立法形式进一步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权益。

       德阳:

     “心理健康快车”开进五大领域

近年来,德阳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融入平安德阳、健康德阳一体规划、统筹推进,全力推动精神卫生健康向社会心理服务领域持续拓展,社区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聚焦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链条基本形成,“共享共治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健全。

       全市结合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活动,强化多部门联动。同时,“心理健康快车”开进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医院等五大领域,常态化开展“阳光心理五进、助力全民健康”。全市精神卫生考核排名位居全省前列,获批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心理调适示范基地。建立了涵盖行政管理、精神医学、心理危机干预、科普教育四个领域117名专家的心理健康专家库。

       此外,德阳市还针对青年学生、干部职工、企业员工等分别开展以“拥抱阳光、心向未来”“减压暖警心、健康从心行”等心理团辅活动。

       2022年,德阳市职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成立,通过“专业+志愿”的方式,组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团队,面向全市职工开展全方位科普宣传,有效增强了职工心理健康素养,为更多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惠民心理健康服务。

       绵竹:

       织密五张心理服务网络

       2019年,四川省卫健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名单及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要求各试点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绵竹市作为德阳唯一的省级试点县,该如何下好这盘大棋?

       绵竹市围绕“怎么做”“谁来做”“做什么”三大板块,创新探索出“四五六”工作思路(四个保障、五张网络、六个特色),持续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动了试点建设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落实。

       如今绵竹市已经构建起“市-镇-村”三级心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预防、管理、治疗、救助为一体的社会心理工作格局。

       绵竹市卫健局、市委政法委印发《关于做好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建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设置基层心理疏导室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心理疏导室工作职责、建设参考标准等。目前,全市有147个村(社区)建成心理疏导室,建成率96.07 。

       更为重要的是,全市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绵竹、健康绵竹建设,逐步完善以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为前端、心理问题监测预警为中端、高危人群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链”和“保障网”。

       此外,绵竹市根据人群特点划分,织密未成年人、职工、老年人、残疾人、特殊群体等五张心理服务网络。目前,全市所有高校、中小学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所有学校开设“每月一课”线上家庭教育课堂,深度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从2019年起,全市还开通了心理服务热线和公益心理健康线上问诊平台,提供7×24小时“一对一”服务,为群众解决急需的心理疏导及心理咨询服务。累计接听心理咨询电话4442次,提供线上咨询521次。

       此外,2021年,绵竹市建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设立3个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心),推动家-校-社-医联合共建模式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组织精神专科医院与学校签订校医共建服务及绿色通道转诊协议,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如何识别心理疾病等内容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时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

       下一步,绵竹市将进一步健全心理服务网络,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镇-村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充分利用全市心理专业队伍资源,进一步扩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心理健康服务范围及内涵,下大力气采取更多惠民、暖心、普惠的举措。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