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0年04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震后余生 在疫情下聚沙成塔
——长宁县双河中心卫生院重建纪实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温韬

2019年7月3日,距地震发生后的第16天,记者第一次到双河中心卫生院。医院大门前摆放着颜色不一的帐篷。大门内是一天前搭建好的板房,板房后是门诊楼,再后面是地震中破损的住院楼。板房被分成几个小房间,门前挂着科室牌,简单的桌椅、几名医生、成堆的药品,让“板房医院”维持着基本运转……


近日,记者再次前往双河中心卫生院,探访这个昔日的“板房医院”,如今怎么样了?

 

昔日

板房医院背后是废墟
院长满头青丝掺白发

 

2019年7月3日,见到双河中心卫生院院长曾万智时,他还望着卫生院住院楼倾斜的木门,构想着灾后重建画面。在他一头浓密的头发里,掺杂着几根格外显眼的白发,这是地震后那几天突然冒出来的。他面容疲倦,但眼神里却有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双河中心卫生院的住院楼内设施很新,每间病房内带有单独的卫生间,然而一场地震却摧毁了一切,这栋2015年才翻新的精致建筑成了千疮百孔的“病楼”:墙体破裂,碎砖、纸箱、医疗器械散落一地……震后,原护士值班室的大门处只留下一个大洞,洞后一片凌乱。“心血都白费了。”犹记当时,曾万智万般无奈地说道。彼时,2019年的卫生院本来要成为县域次级医疗中心,刚修好的手术室也还没有发挥作用,就这样化为废墟。作为院长,卫生院就是他的家,家毁了,他的心跟着痛了。

 

如今

卫生院旧貌换新颜
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希望

 

“这是我们新购置的体外冲击波疼痛治疗仪。”“这是我们的儿保区。”“这是我们设备优化了不少的检验科。”……跟着曾万智的脚步,记者一行将新双河中心卫生院的主楼走了一遍,昔日塌墙的病房,震出洞的值班室都已焕然一新,曾万智的脸上洋溢着欣慰和喜悦,现在的双河中心卫生院已如他所愿,是一个以二级医疗机构的定位要求建成的流程优化、设施完备的全新卫生院,其中体外冲击波疼痛治疗仪也是长宁的首台,同时也“不辱使命”地成为医疗次中心。新增的科室中还有可实施手术的外科、妇科和现代康复科等。除此之外,双河中心卫生院与长宁镇中心卫生院完成资源整合,对人员进行了配置优化,服务着周边多个乡镇。


    家住双河镇的张叔(化名),是地震中的重伤员,受伤后,他的手臂一直到指尖都动弹不得,在双河卫生院开展康复理疗后,张叔便成了这里的“常客”,经过数月治疗,到今年春节前已经可以做到简单抓握,让医患双方都看到了希望。

 

坎坷

疫情中重建
雪上加霜也要奋力扛

 

疫情就是命令,对正在大面积灾后重建的长宁、双河镇及双河中心卫生院来讲,都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一场挑战。


1月21日下午,开了紧急电话会议后,接到疫情防控部署通知的曾万智当机立断,将全院上下38人召集起来,取消轮休,全员待命。对于正在重建、人手有限的卫生院,现有的医疗防护流程是达不到条件的,征求了各级领导的意见后,临时搭建起了发热门诊,同时讨论出相应的处置预案。


长宁本就是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的大县,春节返乡人员较多,给排查的工作量加了码。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曾万智就没歇下来过。“我必须要第一个上,毕竟这样的疫情基层医生也都‘怕’,如果我去了,也是对大家的鼓励,带个好头。”曾万智说道。在管的22名乡村医生全部被发动起来,对返乡人员进行彻底摸排,除此之外,高速路口的监测点,辖区内发热人员的内部转运等工作同样在进行,早出晚归成了他们防疫期间的常态。2月初,年后复工的日程一拖再拖,“因为长宁的灾后重建工作还没有竣工,卫生院也同样有建设工作没能做完,但施工单位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我们只能等待。”曾万智看着验收日期一天天近了,千头万绪。
    长宁县双河中心卫生院已走出了重建后的第一步,疫情挡不住全院医务人的信心和决心,“我的目标是创建二级综合医院。”曾万智的眼里充满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