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0年04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李陶:“火线”上的“押粮官”
成都市卫计宣教中心 范月秋

成都市公共临床卫生医疗中心作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疗救治的“主战场”,防疫期间,全院医护人员“全梁上坝”,与疫情展开了顽强搏击。3月19日,随着成都本土病例清零,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在这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供给。李陶是后勤保障科的一名工作人员,战疫期间同事们戏称他为“押粮官”“筹粮官”。和所有“行动派”的“90后”一样,李陶在火线上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暖心的壮举,凝聚起无坚不摧的抗疫合力。

 

早一秒送达,就多一重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防控物资保障对于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来说无疑是决胜抗疫战斗关键中的关键。1月16日,成都市公卫中心隔离观察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作为临床专业出身的李陶深知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危险性,请缨上“前线”。接到调拨电话通知后,李陶就和“120”车班师傅刘川、杨累、郭景卫一起,第一时间守候在双流机场、四川慈善总会、温江国控医药中心等地领取防护物资。“温江我们跑得是最多的,来回140公里,有时候一天要跑三趟,开车速度比平常快一倍。”刘川说,他和李陶同年纪,竟然是位有着10年驾龄的老司机了。


在物资调拨的现场,各医疗单位需要排队领取物资并自行清点、搬运。李陶说,为了第一时间拿到物资,他24小时随时待命,经常提前出发赶往目的地,排在其他单位前面尽早清点搬运回医疗物资。“我在手术室里面干了4年,我知道这些防护物资就像是盾牌一般,我的战友们在等着我拿物资回去战斗,早一秒送达,就多一重保障。”有一天,李陶和郭景卫在温江国控医药中心领取搬运防护物资,赶回医院已经是晚上10点半了。食堂煮了面条给他们吃,那是他们当天吃的第一顿正餐。李陶发现自己双手无力,连筷子也握不住,借着灯光他发现自己的双手红肿胀痛,还有很多被硬物剐伤的口子。


“我没想到这1990年出生的小伙子这么能吃苦,我们开车师傅都有棉线手套,李陶没有,但他还主动去搬扛那些大件。”已经开了12年救护车的杨累说,他用了一句话评价李陶,“有担当、有气魄、有作为”。在40多天里,李陶和车班师傅一起,当驾驶员当搬运工,在“火线”上来回穿梭,他们人力清点,搬运应急防控物资共计10余吨。

 


多一份物资,就多一分希望

 


1月26日,成都市公卫中心发出了《接受爱心捐赠公告》,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让人没想到的是李陶以私人名义向医院捐献了防护应急物资一次性橡胶手套5000副、一次性手术隔离衣1140套。“2月2日那天,我的朋友跟我讲河南的一个厂家还有防护用品,我马上就打电话联系了,真的没想那么多,马上就微信转款给厂家。”李陶说在“前线”物资告急的情况下,稍有迟疑,物资马上就没有了,那他的同事们在隔离病区怎么办?而捐赠一事,李陶周围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连捐赠的证书也没要。


与此同时,李陶还不遗余力地四处筹集医疗防护物资,越南华侨群捐赠了2500个口罩,新希望化工捐赠1吨84消毒液……这些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感恩祖国、医院对他的培育,“我从小有个梦想就是当兵,虽然大学读的是中国医科大,但是慢慢就觉得学医和当兵也是一回事,在医院工作的这几年,虽然辛苦但是内心很暖,医院见证了我的成长。”

 


磨难中奋起,逆境中前行

 


医院后勤工作几乎每件都围绕医护工作开展,每件工作稍有疏忽将给医疗安全带来不可弥补或不可估量的影响。防疫期间,除了要“押粮”“筹粮”外,李陶还要和专员一起到病区检查,保证全院的水、电、暖正常供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问题遗留到第二天。“防疫期间,他跑进跑出,不懂的问题就虚心请教,一天下来,饭都顾不得吃。”科室同事王全明说,李陶是他见过的有追求、有目标、有抱负的那一类年轻人。
“以前很叛逆的,爱玩儿,对什么都无所谓,如果说有什么改变了当初的我,那就是2013年的芦山地震吧。”4·20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李陶随医疗救援队到了宝兴县。一路上,他被地震灾后的场景震惊了,手机里至今还存放着当时地震后的照片,他背着医药箱一家一家地去救援,看见村民挨着饿,李陶把随身携带的面包和方便面留给了他们。在宝兴县的硗碛乡卫生院,李陶和救援的医生一起做了地震后的第一例外科手术,这是李陶最感到骄傲的地方,他由此荣获了“优秀抗震青年”的荣誉称号。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他告诉我苦难不是人生的负资产,艰辛也不是未来的绊脚石,我想我所经历的一切以后都会变成真正的财富,我也用实际行动来成为自己的真心英雄。”李陶说。
伏久者,飞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