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0年04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青白江区中医医院集团红阳医院境外返青人员隔离点——
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刁先丹 本报记者 侯文瑾

2月23日,成都青白江区中医医院集团红阳医院(青白江区红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负责隔离境外返青人员的工作任务后,立即积极行动起来,全力做好境外返青人员的隔离工作。这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隔离病毒不隔离家的温暖,全院上下齐力,为列车的安全“行驶”保驾护航,驶向春天。

 

口述者:隔离点医务人员孙欣悦
请拿好您的车票,马上就能回家

 

“‘有没有感到不舒服’‘感到不舒服就要告诉我们’‘好的’‘马上’‘我来帮你’,这些是我们在这些日子里重复最多的话语。” 隔离点医务人员孙欣悦说道。


为确保入境人员有一个安全舒适的隔离环境,隔离点的医务人员们都已练就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本领,既是护理人员也是搬运工、送餐工、清洁工,密切照顾和观察他们的衣食起居。


为了拉近与海外返乡“游子”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心中的不安与困惑,红阳医院为归乡人准备了一张“开往春天的列车”车票和一封《让我们乘着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回家》信,以此开启了观察点14天的温情守护之旅。


孙欣悦相信,感情是相互的。“每当看到离开人员在微信群里的感谢留言时,我们都会顿感幸福,幸福来自于大家对我们的理解,幸福来自于工作的成就感,最大的幸福则来自于大家的安全回家。”


“你好,你的‘车票’到站了,来这儿‘检个票’,要准备下车回家啦!”这是这段时间,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看到一个个观察者解除隔离、走出大门的那一刻,我们都觉得值啦!

 

口述者:境外返青人员陶勇帆
“严控”背后,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抵达隔离点,已是晚上11点,虽然已是深夜,但是隔离点的医护人员还是很热情地迎接我,使我这个海外游子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温度。


我“认床”,再加上倒时差,所以在酒店的第一晚我几乎一整夜都没睡,无意中盯了下窗外,发现医务人员还在忙着接收新的隔离人员,当时已快凌晨2点。


刚来那几天,白天我不停睡觉,晚上起来发呆,经常晚上11点过点外卖,但是医务人员像是不睡觉一样,接到我的外卖后,不管再晚,都在10分钟之内拿给我。


持续了几天的隔离生活,心里郁闷至极,趁着一位医务人员送饭之际,我向她抱怨“我实在是想出去了,再不出去我就要得抑郁症了”,那位小姐姐苦口婆心劝了我半个小时,那天晚上,另外一个医护人员还利用自己的休息间隙跟我打电话沟通了两个小时。事后我才知道最初劝我的那位小姐姐其实比我还小,她已经连续驻守在隔离点一个多月,那一刻,我学到了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8个字“互相体谅,换位思考”。


如今,我隔离结束回家了,看着默默付出的他们,我不知道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就为他们送了一面锦旗,希望能回馈他们一点点温暖。他们的辛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口述者:医院执行院长何怀玉
同甘共苦,共迎花开

 

从2月23日开始,医院有6名同事驻守在隔离点,他们中既有“老骥伏枥”的“60”后,有“风华正茂”的“70后”和“80后”,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95后”。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单位其他同事在建议“多找几个人,大家轮流着去”,但被他们拒绝了,“工作流程我们都很熟悉了,换一批人来,还要重新熟悉服务流程,而且还要多增加几个人的风险,我们几个人能坚持到底。”


这6个人之间的感情,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同事情谊,而是“战友情”。他们互相帮助,脱掉防护服后,发现汗水浸湿了后背,就主动用吹风机帮对方吹干衣服;因穿得太厚不方便系绳,就细心的帮对方系好绳子,整理防护装备。


团结才有战斗的力量,步调一致才能百战不殆。为了让在前线的他们无后顾之忧,全院职工必须为他们做坚强的后盾:替他们“回家”看望家中年老的父母,唠唠嗑;替他们和孩子玩会儿玩具、替他们监督家中的孩子准时上网课;替家人为第一时间返岗的他们送上一束花……


我非常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这6位同志的付出,还有背后这6个家庭中,年老父母的支持与理解和孩子们的坚强与懂事。我们都在朝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用真心看护着这个大“家”。同甘共苦,开往春天的列车终将到站,共迎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