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0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医疗队”只有一名队员陈淘江——
“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报记者 方继莲

“致敬英雄的武汉人民,感谢你们的照顾,给你们添麻烦了!”3月20日上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驰援湖北的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淘江,悄悄在酒店房间留下一封感谢信后,登上了回成都的航班,结束了一个多月的支援。这一程对陈淘江来说,或许有些许孤单,却从不孤独。


一个多月前,陈淘江一个人整理行囊,一个人去到陌生的武汉,一个人担起一个医院的荣光。每天一个人汇入白衣“大潮”,又一个人“散落”在空荡的房间。面对凶猛的疫情,陈淘江一个人迈开脚步,可是当他回过头,发现巨大的力量就在他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紧紧包裹住了他,伴随着他无畏向前。

 

医院撑腰
走到哪里都不是一个人

 

2月13日,陈淘江作为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第三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员,带着医院嘱托、一台呼吸机与ECMO技术,随四川省第七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此次出征的四川援鄂医疗队员中,只有陈淘江一个人来自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俨然一个人的医疗队。


出发前,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把最好的且有限的防护物资交到陈淘江手中,让他在做好自我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医院领导告诉陈淘江,有需要可以直接联系医院,医院永远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到达武汉后,医院及科室的领导、同事更是每天关心陈淘江的身体及思想状态,及时协助他调整。医院还时刻帮助和照顾他的家人,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地在抗疫一线奋战。组织的关心,让陈淘江倍感温暖。“有医院给我‘撑腰’,我走到哪里都不是一个人。”无论是在机场、病区……陈淘江走到哪儿都会举着“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旗子留下一张照片。


陈淘江坦言,其实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他是很兴奋的,但毕竟要实打实地接触确诊病人,虽说医院每天都在不断地反复做疾病的宣贯和个人防护的培训,可身边没有熟悉的同事,他的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不过真正地投入到战斗中后,慢慢地适应了,他担忧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战友协作
顺利完成一个个患者的治疗

 

在武汉的一个多月里,陈淘江在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开展新冠肺炎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他所在重症病区共64张床位,并很快住满了重症、危重症患者,这些病人病情变化较大,他和战友们寸步不离地守在其身边,根据呼吸机和监护仪的参数,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在做好各方面医疗救治的同时,为了医患交流无障碍,病区制作了一份“方言对照表”。“对照表上的词汇都是比较常用的,我们就反复看。”陈淘江说,通过降低语速、运用手势,再加上对当地方言的逐步了解,很快,他们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就顺畅无阻了。在大家相互协助、相互配合,相互保护、相互鼓励下,顺利地为一个又一个患者完成治疗。


熟悉工作流程、制度及系统相关问题;规范化交接班流程及重点患者的诊疗;落实院感、抢救等相关流程并持续优化……陈淘江所在的病区救治团队有一个微信群,一系列的问题,以及日常沟通交流都在群里面进行,虽然大家在病房里都穿得严严实实,下班后又在房间各自隔离,但群里面每天都叽叽喳喳,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孤独。每天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可根据排班安排自己的时间,但上班时间和平时不同,所以陈淘江努力地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他不仅很快熟悉了工作环境和流程,还与团队的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致敬武汉
感谢英雄人民的悉心照顾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完成救助任务的各地驰援医疗队陆续分批离开。在战友们齐心协力下,陈淘江所在的病区患者也清零了。离开酒店前,陈淘江将被子铺得整整齐齐,将所有用具放回原处,并将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还在房间留下了几瓶饮料和一封信。这些饮料是他为感谢酒店工作人员准备的。信封上写着“致敬武汉”,信里写着:“致敬英雄的武汉人民,感谢你们的照顾,给你们添麻烦了!”陈淘江说,这一个月,酒店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在岗位,为医务人员提供维修、补办房卡等服务;物资保障组的志愿者也全天候在酒店待命,给医务人员提供物资、饭菜等。


这一切,陈淘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说:“困难时期,武汉人民仍为我们提供干净的居住环境,保障我们的饮食起居。我很珍惜,我想将房间按原貌交还给他们,也算是对他们一个月来悉心照顾的一种感谢吧。”


此次经历用陈淘江的话来说就是:在抗疫最前线奋战过,人生也就完美了。目前,他正在集中隔离疗养区进行休整,在这期间,他的生活也是相当充实的,学习、休闲一个不落,他说,医学本身就是不完美的科学,今天可能否定昨天的理论,所以需要不断学习实践,不然就落后了。结束了14天的隔离休整,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拥抱家人,同时,尽快恢复自己的常态,继续投入到临床医疗工作中。